要点总结 #
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大模型成为解决教育领域专业问题的重要趋势。教育大模型不仅具备超大规模参数,还融合了通用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够推动人类学习与机器学习的双向建构。然而,通用大模型在解决教育问题时存在局限性,教育大模型的出现旨在通过系统性变革,重构未来教育图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
教育大模型的创新架构包括应用驱动、共建共享的理念,旨在通过开放接口连接各类数字化教育应用,持续训练和完善教育场景模型。教育大模型不仅能够提炼深度教育知识,还能破解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中的风险和挑战。通过整合大模型技术、知识库技术和智能教育技术,教育大模型将为师生提供常态化使用的智能教育开放模型集群和知识库,推动教育领域的深度变革。
关键要点 #
论文重要性 #
教育大模型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够提升教育资源的个性化供给,还能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型升级,解放教师的创造力,专注于深层次的教学设计。同时,教育大模型的应用将推动学习空间的互动生成,形成人机协同的教育新生态。然而,教育大模型的发展也面临数据安全、算法透明性等挑战,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将先进教育理念深度嵌入技术设计,确保教育大模型的健康发展。
图表分析 #
教育大模型开放创新架构 #
🔼 该图展示了教育大模型的开放创新架构,该架构分为三层:基础能力层(L0)、专业能力层(L1)和应用服务层(L2)。
L0层作为基础能力层,主要包括各种基础模型,如大语言模型用于处理文本数据,视频分析模型用于处理视频数据(如课堂录像),学科大模型负责处理学科专业任务,以及情感计算大模型处理身心相关指标,例如心理健康、学习过程中的情绪监测以及人际交互情感分析。在实际任务处理过程中,这些不同的模型协同工作,任务中心负责对不同模型的输出结果进行整合处理。
L1层为专业能力层,它包含两个主要部分:教育场景模型库和专家知识库。教育场景模型库预先配置了常用的模型,如学习行为分析模型、课堂互动分析模型、能力评估模型、学业预测模型、情感计算模型以及决策辅助模型,并在应用过程中持续进行优化和扩充。专家知识库则包含学科内容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两者整合后以多维动态知识图谱的形式存储和呈现。随着教学过程的不断发展,师生既是知识图谱的使用者,也是共同的编辑者和创作者,最终形成学习者个人知识图谱以及班级、学校、区域等不同层次的共享知识图谱。
L2层为应用服务层,强调“应用驱动”的核心理念。它将各类教育数字化应用接入大模型,在为应用赋能的同时,也源源不断地将应用数据传递给大模型,从而持续提高其教育专业能力。这些应用覆盖教、学、评、管等各种教育场景。通过开放数据接口,形成统一标准的高质量训练数据。此外,师生可以通过统一门户发出任务指令,大模型根据任务性质自动调用相应的功能模块,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应用模式,使得用户无需具备人工智能知识也能无障碍地使用大模型。这种架构旨在构建一个开放、可扩展的智能教育生态系统,通过持续的数据输入和模型优化,提升教育大模型的智能化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师生的日常教学需求。
更多图表分析
教育大模型开放创新架构 #
🔼 本图展示了教育大模型开放创新架构,该架构分为三个层次:基础能力层(L0)、专业能力层(L1)和应用服务层(L2)。
基础能力层(L0) 位于架构的最底层,主要由通用大模型群组成,包括大语言模型、视频分析模型、学科大模型和情感计算大模型等。这些模型为上层提供基础的AI能力。大语言模型负责处理文本数据,视频分析模型处理视频数据(如课堂录像),学科大模型负责处理学科专业任务,情感计算大模型则处理与身心相关的指标,如心理健康、学习过程情绪监测等。这些模型协同工作,为更复杂的教育任务提供支持。
专业能力层(L1) 位于中间层,包含教育场景模型库和专家知识库。教育场景模型库预先配置了一些常用的模型,如学习行为分析模型、课堂互动分析模型、能力评估模型、学业预测模型、情感计算模型和决策辅助模型等,并能在应用过程中不断优化和扩充。专家知识库包含学科内容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以多维动态知识图谱的形式存储和呈现,师生既是知识图谱的使用者,也是共同编辑者和创作者,形成不同层次的共享知识图谱。
应用服务层(L2) 位于顶层,是面向用户的直接接口。该层接入各类教育数字化应用,涵盖教、学、评、管等各类教育场景。通过开放的数据接口,这些应用将数据源源不断地传入大模型,持续提高大模型的教育专业能力。师生可以通过统一的使用门户发出任务指令,大模型根据任务性质自动调用相应的功能模块,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应用模式。
整体而言,该架构强调应用驱动,通过开放数据接口,将实际应用中产生的数据反馈给模型,从而实现模型的持续优化和迭代。这种架构旨在构建一个灵活、可扩展且能够有效支持教育领域的智能系统,促进人类学习和机器学习的双向建构。

深度解读 #
教育大模型定义 #
教育大模型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化应用,具有超大规模参数,融合了通用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够推动人类学习与机器学习的双向建构。它不仅包含传统的教育知识,还提炼了教师的教育经验和教学方法,能够在人机对话中引导学习者深入思考,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这种模型的核心在于其能够通过不断更新升级,达到更高的专业水平,从而在教育场景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教育大模型并非简单的通用大模型微调,而是以重构未来教育图景为目标,通过开放算法模型架构和创新教育应用场景,推动教育领域的系统性变革。这种变革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还涉及到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的全面升级。
教育大模型挑战 #
教育大模型在应用过程中面临多重挑战,尤其是在能力、价值、数据和算法层面。首先,教育大模型虽然具备强大的内容生成能力,但过度依赖可能导致师生思维惰化,削弱其问题解决能力,进而加剧知识获取的被动化和碎片化。其次,教育大模型可能带来价值偏差,生成错误或不存在的“幻觉”内容,甚至通过语料库传播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导致弱势群体的“数字殖民”。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也是教育大模型面临的重要问题,海量训练数据的采集和使用可能引发师生隐私泄露的风险。此外,教育大模型的“黑箱”特性使得其决策过程难以解释,可能导致学习者陷入“信息茧房”,影响其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在技术应用中平衡效率与伦理,确保教育大模型的健康发展,是未来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创新架构设计 #
教育大模型的创新架构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为核心理念,通过开放数据接口和共建共享的方式,持续训练和完善教育场景模型。该架构分为三层:基础能力层、专业能力层和应用服务层。基础能力层包括大语言模型、视频分析模型等,负责处理多模态数据;专业能力层则通过教育场景模型库和专家知识库,整合学科内容和教学知识,形成多维动态知识图谱;应用服务层则通过接入各类教育数字化应用,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应用模式。这种架构的优势在于其能够通过持续的数据反馈和模型迭代,不断提升教育大模型的智能性和灵活性,从而更好地满足师生的实际需求。然而,这种架构的复杂性也带来了技术实现和数据管理的挑战,尤其是在如何确保数据质量和模型解释性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索。
未来应用展望 #
教育大模型的未来应用将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主要体现在学习空间、学习资源和教师角色的变革。首先,教育大模型将支持学习者通过人机互动生成学习成果,构建个人和集体学习空间,形成物理与网络空间融通的学习场景。其次,教育大模型的学习分析能力将缩小教育资源供需鸿沟,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资源,破解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教师角色也将发生转型升级,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指导者和教学研究者,通过人机协同的数据分析和诊断,推动经验性教学向循证式教育专业实践转变。这种变革不仅提升了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创造性,还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然而,教育大模型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伦理风险和未知挑战,如何在技术应用中确保教育公平和可持续发展,是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全球应用现状 #
全球各国高度重视教育大模型的应用探索,美国、英国、中国香港、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地已开展了多项实践。美国发布的《人工智能与未来教学》报告总结了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机遇与风险,并提出了七条行动建议;英国则强调利用新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使其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中国香港和日本分别在中小学开设了人工智能课程,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澳大利亚则宣布从2024年起允许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在学校使用,进一步推动了教育的数字化转型。这些实践探索不仅彰显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为全球教育大模型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然而,教育大模型的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在如何确保生成内容的质量和安全性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完整论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