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1. 论文/

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赋能综合素质评价: 理念、模型与展望

·2331 words·5 mins
综合素质评价 教育大模型 第四代评价 分布式智能体 教—学—评一体化 数智化动态评价 个性化评价 综合评价
Table of Contents

✏️ 林小红
✏️ 钟柏昌

要点总结
#

综合素质评价是教育评价改革的重点,旨在通过全面、动态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现有技术难以实现综合评价的平衡性和个性化评价的差异化需求。教育大数据技术的滞后智能推荐能力的不足限制了评价体系的育人功能。为此,本文提出以第四代评价理论为基础,结合OSEMN大数据分析框架和1+N分布式智能体系统,构建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赋能综合素质评价。

本文提出的模型通过多模态数据处理智能推荐能力,解决了综合评价中的数据平衡问题和个性化评价中的差异化需求。模型的核心在于教—学—评一体化的设计,通过动态评价机制实时反馈学生的学习进展,促进教学改进和学生成长。未来,教师应在预训练和微调阶段优化模型的评价能力,推动大模型与综合素质评价的深度融合,构建人机协作的和谐生态。

关键要点
#

论文重要性
#

这项研究对于推动教育评价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效性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瓶颈。本文提出的模型不仅解决了现有技术难题,还通过数智化动态评价机制提升了评价的全面性和个性化。未来,该模型有望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推动教育评价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图表分析
#

“教—学—评”一体化模型框架
#

🔼 该图呈现了一个面向“教—学—评”一体化的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框架。整个框架自下而上分为六个层级,分别是数据获取层、数据预处理层、数据探索层、模型建构层、数据解释层和用户交互层,形成一个数据处理和反馈的闭环。数据获取层负责采集来自多种渠道(如电脑、手机、平板等)的学生多模态数据。数据预处理层通过分布式智能体系统,将不同模态数据(如音频、视频、图片)转化为文本数据,为后续分析做准备。核心层级是数据探索层和模型建构层,它们组成“数据认知”环节,由一个认知模型和多个感知模型协同工作。数据探索层对文本数据进行分词、特征提取和编码,理解数据含义。模型建构层根据评价目标构建个性化评价模型,并进行诠释辩证循环,输出形成性评价结论。数据解释层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个性化反馈,包括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实现“以评促教”和“以评促学”。最上层的用户交互层,教师和学生根据反馈进行人机交互,优化教学和学习方案,从而开启新一轮的“教—学—评”循环。整个模型强调数据的多模态处理、个性化评价以及人机协作,旨在提升综合素质评价的育人功能。

深度解读
#

评价体系创新
#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强调**‘教—学—评’一体化的设计框架。传统的评价体系往往侧重于总结性评价,忽视了评价的育人功能,而本文通过引入第四代评价理论**,构建了一个动态的、协商式的评价模型。该模型不仅能够实时搜集和分析学生的多模态数据,还能通过智能推荐技术提供个性化的反馈,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创新性的评价体系突破了传统评价的局限,尤其是在数据整合和个性化推荐方面,展现了显著的优势。然而,该体系也面临技术实现的挑战,如大数据处理能力的不足和智能推荐算法的局限性,这些问题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解决。

技术挑战
#

在构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过程中,技术难题主要集中在数据平衡与个性化推荐两个方面。首先,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滞后导致综合评价难以实现数据的全面整合,尤其是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问题。多源异构数据的整合难度高,且各‘育’数据的搜集难度不一,导致数据不平衡问题。其次,现有的智能推荐技术多基于群体相似性,难以满足个性化评价的‘求异’需求。传统的推荐算法如协同过滤和基于内容的推荐方法,虽然能够提供一定的个性化建议,但在动态评价和实时反馈方面表现不足。这些技术难题限制了评价体系的全面性和个性化发展,未来需要通过更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来解决。

未来展望
#

本文对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在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提出了个性化高质量反馈人机协作和谐生态两个重要方向。首先,尽管大模型的评价能力接近真人教师,但其反馈质量仍有提升空间。通过优化预训练和微调阶段,可以进一步提高模型的评价准确性。其次,构建人机协作的和谐生态是未来研究的重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伦理和隐私问题,需要通过政策规范、技术透明性和用户培训等手段来确保技术的合理使用。未来的研究应着重探索如何在大模型与教育评价的深度融合中,实现技术与教育的和谐共存。

模型构建
#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OSEMN’大数据分析框架‘1+N 分布式智能体系统’**的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用于赋能综合素质评价。该模型通过多模态数据获取层、数据预处理层、数据探索层和模型建构层,实现了从数据搜集到评价反馈的全流程一体化。模型的核心在于其强大的数据理解能力和智能推荐能力,能够处理复杂的多源异构数据,并提供个性化的评价建议。此外,模型还采用了第四代评价理论,强调评价的协商建构和动态循环,确保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和发展性。这种模型架构不仅提升了评价的效率和准确性,还为未来的教育评价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评价原则
#

本文提出了综合素质评价的四大原则,即以育人为导向‘教—学—评’一体化综合评价与个性化评价并重以及数智化动态评价。这些原则为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提供了理论指导。以育人为导向强调评价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非简单的选拔功能。‘教—学—评’一体化则通过将教学目标、学习内容与评价标准紧密结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评价系统。综合评价与个性化评价并重确保了评价的全面性和个性化,而数智化动态评价则通过实时数据搜集和分析,突破了传统评价的滞后性和模糊性。这些原则为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提供了清晰的方向,但也需要在技术实现和政策支持上进一步探索。

完整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