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1. 论文/

基于大模型的深度课堂变革研究

·2819 words·6 mins
智能时代 深度课堂 实施策略 大模型 教育变革 人机协同 认知负荷 学习动机 技术接受度
Table of Contents

✏️ 王琦
✏️ 郭芳
✏️ 张艺馨
✏️ 马思腾

要点总结
#

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逐渐从传统的“师—生”二元互动转向“师—生—机”三元互动。传统课堂中的“四何”问题(是何、为何、如何、若何)在智能技术的支持下发生了转变,部分问题被机器自动解决,如何重构课堂以促进学生的深度认知成为关键。本研究基于此背景,提出了以“四何”问题为核心的驱动任务,构建了“师—生—机”三元主体的深度课堂角色转换机制,旨在通过智能技术支持深度课堂的实施。

研究以B大学的“学习科学”课程为实践对象,发现学习者在深度课堂中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动机和技术接受度,且认知负荷较低。特别是高分组学习者能够更好地处理技术和复杂任务带来的压力。研究结果表明,大模型支持的深度课堂能够有效提升学习动机,降低认知负荷,并为未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启示。

关键要点
#

论文重要性
#

这项研究为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实践路径。随着ChatGPT等大模型技术的普及,如何将其有效融入课堂教学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通过构建“师—生—机”三元互动机制,不仅提升了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还降低了认知负荷,特别是为高分组学习者提供了更好的学习体验。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如何优化智能技术在课堂中的角色分配,特别是在低分组学习者中的应用效果,以实现更广泛的教育公平和个性化学习。


图表分析
#

智能时代深度课堂实施路径
#

🔼 本图呈现了智能时代深度课堂的实施路径,它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左侧为融合ChatGPT的深度课堂要素模型,右侧为要素模型支持下的课堂设计流程。该要素模型以“四何”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如何、若何)为核心驱动,体现了从低阶认知到高阶认知的递进过程,突出了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的核心地位。中间层是深度课堂的三元主体,即教师、学生和ChatGPT。其中,ChatGPT作为智能体,在教学的不同阶段担任内容供给者、交互促进者和思维引导者的角色。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内容讲授者转变为深度课堂的设计者、内容获取的优化者、知识的精细加工者和课堂互动的调控者,而学生则成为任务分析者、知识整合者和互动协作者。最外层通过深度课堂目标牵引“内容服务”与“互动支持”,形成教学过程的闭环,通过多元角色和生成性内容的支撑,促进知识的深度习得和思维的高阶发展。

右侧的课堂设计流程图详细描述了如何将左侧的要素模型应用于实际教学。首先,教师需要进行学习目标分析与拆解,明确知识目标和实践能力目标。接着,分析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需求,确定他们与预期目标的差距。第三步是内容选择与交互任务设计,教师需通过人机对话确定大模型可提供的知识和难以通过人机对话获得的知识或能力,据此设计问题驱动的任务。第四步是教学过程序列化设计,教师需要结合拆解的学习目标,设计递进的问题和任务序列。第五步是教学实施与过程性评价,强调教学评一致,教师组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学生通过生机交互获取内容并进行深度探索。最后是总结性评价,教师采用多元指标开展评价,以实现深度学习的目标。整体来看,该图清晰地展示了如何在智能时代利用大模型技术构建深度课堂,强调了问题驱动、多元角色互动和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为深度课堂的实施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框架。

深度解读
#

三元互动
#

本论文探讨了大模型技术如何推动课堂教学从传统的师生二元互动转向师—生—机的三元互动模式。ChatGPT等智能技术的引入,使得机器不仅仅是辅助工具,而是具备了社会协作智能,能够与师生进行多轮对话,辅助问题解决。这种转变要求教师重新定位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深度课堂的设计者互动调控者学生则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任务分析者知识整合者,通过与机器的互动,提升高阶思维能力。三元互动模式的优势在于,它能够通过人机协同,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帮助学生在复杂任务中更好地处理认知负荷。然而,这种模式也带来了挑战,如教师如何设计适合人机协同的课堂任务,以及学生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筛选机器生成的内容。

四何问题
#

论文提出了四何问题(是何、为何、如何、若何)作为深度课堂的核心驱动任务。传统课堂中,教师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但在智能技术的支持下,四何问题的边界变得模糊,部分问题可以通过与机器的互动直接解决。论文指出,是何为何问题通常对应低阶认知目标,而如何若何问题则要求学生进行高阶思维和知识迁移。ChatGPT的引入使得教师需要重新设计问题,将是何问题作为基础知识的引导,而将如何若何问题作为促进学生深度思考的支架。这种设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能通过人机协同,提升课堂的互动性和深度。然而,这也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人机协同素养,能够设计出适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链。

认知负荷
#

论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大模型支持的深度课堂并不会显著增加学生的认知负荷,反而能够帮助高分组学生更好地处理复杂任务带来的压力。低分组学生在认知负荷和心智努力方面表现较高,表明他们在面对新技术和复杂任务时,可能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和任务分解能力。高分组学生则能够通过人机协同,更轻松地完成任务,表现出较低的认知负荷。这一发现为教师设计深度课堂提供了重要启示:任务设计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分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其能力水平的任务中,逐步提升高阶思维能力。此外,教师还需要通过过程性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低分组学生逐步适应新技术带来的挑战。

技术接受度
#

研究显示,学生对大模型支持的深度课堂表现出较高的技术接受度,尤其是在技术有用性技术易用性方面。ChatGPT等智能技术的引入,使得学生能够通过人机互动,便捷地获取个性化学习资源,提升学习效率。高分组学生低分组学生在技术接受度上没有显著差异,表明无论是高水平还是低水平的学习者,都能够较好地适应新技术带来的课堂变革。然而,研究也指出,学生在与机器互动时,需要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够筛选和整合机器生成的内容。教师在设计课堂任务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机交互能力,帮助他们在技术支持下,更好地完成复杂任务。此外,教育管理者也应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确保技术应用的公平性,避免因技术差异导致的教育机会不均等。

未来挑战
#

论文指出,尽管大模型支持的深度课堂在提升学习动机和降低认知负荷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其未来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教师需要具备更高的人机协同素养,能够设计出适合学生深度学习的四何问题,并在课堂中灵活调控师生与机器的互动。学生则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够在与机器的互动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并将其应用于任务解决。此外,教育管理者技术服务者也需要共同努力,提供智慧学习环境,确保技术应用的公平性和有效性。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如何通过人机协同,提升课堂的深度和广度,帮助学生在复杂任务中实现知识的深度迁移和应用。同时,还需要关注技术应用中可能出现的伦理问题,确保智能技术的使用不会对学生的认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完整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