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总结 #
多模态大模型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提出构建教育领域通用大模型,并通过下游任务适配形成三类多模态教育大模型,分别应用于教学资源自动生成、人机协同过程支持与教师教学智能辅助。这些应用旨在解决当前教育领域的技术瓶颈,提升教学效率与个性化学习体验。
本文以“多模态汉字学习系统”为例,展示了多模态大模型在辅助语言学习中的应用潜力。通过跨模态释义生成,系统能够为抽象的文本描述提供直观的图片解释,从而提升学习效果。此外,本文还针对教育领域通用大模型的研究、创新应用及其潜在风险提出了建议与展望,强调了多模态大模型对未来教育变革的深远影响。
关键要点 #
论文重要性 #
多模态大模型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多模态大模型在提升教学效率、个性化学习体验以及人机协同教学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本文提出的教育领域通用大模型及其三类典型应用,不仅能够解决当前教育领域的技术瓶颈,还为未来教育变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外,本文还强调了多模态大模型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提醒教育工作者在应用过程中需谨慎应对,确保技术的科学性与公平性。
图表分析 #
多模态大模型的构建与适配过程 #
🔼 该图展示了多模态大模型构建与适配的基本流程,主要分为预训练阶段和下游任务适配阶段。在预训练阶段,利用海量通用场景的多模态数据,如文本、图像、视频和音频等,通过自监督学习的方式训练得到一个通用的基础大模型。这个阶段的目标是让模型学习到广泛的通用知识和模式。随后,在下游任务适配阶段,针对具体的应用场景,如教育、医疗、金融等,利用迁移学习的方法,将通用大模型适配为针对特定任务的专用大模型。这个阶段通常会使用特定领域的数据对通用大模型进行微调或者调整,从而使模型更好地适应下游任务。图中的“场景一数据”、“场景二数据”和“场景三数据”代表不同类型的下游任务数据,而“应用一”、“应用二”和“应用三”则代表最终的应用场景。整个过程强调了从通用知识到特定应用知识的迁移过程,这也是当前大模型应用的关键思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避免从零开始训练新的模型,大大降低了计算成本和时间成本,使得大模型能够快速地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这张图对理解多模态大模型如何从通用的基础模型演变为可以实际应用的专用模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更多图表分析
教育领域大模型及其任务适配 #
🔼 本图描绘了教育领域大模型的构建及其在不同教育任务中的适配过程。图中展示了多模态数据输入,经过深度解析与多模态融合,最终形成教育领域通用大模型。此模型在理解教育资源属性、学习者行为和教学过程互动的基础上,可以适配不同的下游任务,形成三类多模态教育大模型,分别应用于教学资源自动生成、人机协同过程支持和教师教学智能辅助。
图中明确了三个主要的应用场景:针对教学平台与系统,侧重于个性化资源生成;针对线上线下学习者,强调人机协同互动;针对教师与管理者,提供教学智能辅助。数据来源部分强调了多模态数据的融合,包括音视频、文本数据以及学科知识等。值得注意的是,该框架不仅关注了数据层面的融合,还深入到对教育要素的理解。这体现了教育大模型与其他通用大模型的差异。
此图展示的模型构建方法和应用框架为教育领域人工智能的实践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它强调了构建教育领域通用大模型的重要性,及其在不同下游任务中的灵活应用。该模型能够利用多模态数据的优势,提供更全面、更智能的教育服务。但同时也提出了对模型训练数据质量、模型解释性和应用伦理的考虑。例如,如何确保模型输出的教育内容准确无误,以及如何防止模型被滥用等问题仍值得深入探讨。此外,此图中的“深入理解教育要素”具体指代哪些,也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进行更明确的定义和展开。

多模态汉字学习系统架构 #
🔼 该图展示了“多模态汉字学习系统”的基本架构和工作流程。系统核心模块为跨模态释义生成,包括图文检索和图文生成两个主要功能。在用户界面,用户可以输入汉字进行查询,系统首先通过字典查询获取汉字的基本信息。之后,根据用户的需求,系统将调用跨模态释义生成模块。该模块首先进行图文检索,具体来说,文本释义经过文澜BriVL多模态大模型的文本编码器处理,生成文本特征。这些特征与预先构建的多模态特征库中的图片特征进行匹配,从而检索出最相关的图片释义。检索出的图片释义会展示给用户。此外,系统还具备图文生成功能,采用ERNIE-ViLG 2.0多模态大模型。通过将汉字的基本信息和修饰词相结合作为输入,该模型生成多样的图片释义,也提供给用户展示。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图片。该图清晰地展示了系统如何整合不同的多模态大模型来实现汉字的跨模态释义生成,也展现了多模态大模型在辅助语言学习方面的应用潜力。整体而言,该系统结合了传统字典查询和现代多模态大模型,为用户提供了一个互动性强、多模态的汉字学习体验。

深度解读 #
教育大模型构建 #
本文提出了构建教育领域通用大模型的设想,并通过下游任务适配形成三类多模态教育大模型。通用大模型的构建分为预训练和下游任务适配两个阶段,预训练阶段利用海量多模态数据进行自监督学习,下游任务适配则通过迁移学习将通用大模型应用于具体教育任务。这种构建方式不仅能够充分利用教育领域的多模态数据,还能通过迁移学习实现高效的任务适配。然而,通用大模型在特定教育场景中的应用仍面临挑战,例如如何准确捕捉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和教学交互过程。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如何优化模型的预训练和适配过程,以提升其在教育领域的适用性和性能。
教学资源生成 #
多模态大模型在教学资源自动生成方面展现了巨大的潜力。现有技术在教学资源生成方面存在诸多局限,例如无法实现新颖独特的资源生成和跨学科知识整合。而多模态大模型通过跨模态理解和生成能力,能够实现个性化、跨模态的教学资源生成。例如,Stable Diffusion 模型可以根据文本描述生成高质量的美育类教学资源,MuseNet 模型则可以生成多种风格的音乐片段。这些生成的教学资源不仅具有新颖性,还能激发学习者的创造力。然而,生成资源的准确性和适用性仍需进一步验证,尤其是在跨学科资源生成方面,如何确保生成内容的科学性和教育价值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人机协同学习 #
多模态大模型在人机协同学习中的应用前景广阔。现有智能教育系统在人机交互的自然程度和专业化程度上存在不足,难以像人类教师一样与学习者进行连贯的交流。而多模态大模型通过跨模态信息理解和人机对话能力,能够更好地支持学习者的认知状态解析和意图理解。例如,ERNIE 大模型可以增强领域知识理解,支持学科知识点答疑;Codex 模型则可以将自然语言描述转化为编程语言,辅助编程学习。这些应用不仅提升了人机协同学习的效率,还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然而,如何确保模型生成内容的准确性和教育价值,以及如何避免模型对学习者独立思考的干扰,仍是未来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师智能辅助 #
多模态大模型在教师教学智能辅助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现有技术难以直接替代人类教师,但可以作为 AI 代理辅助教师完成部分机械重复的工作。例如,TAL-EduBERT 模型可以通过教师语言识别教学行为,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反思;MathBERT 模型则可以辅助教师进行自动批阅和题目知识点标注。这些应用不仅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还为教学过程的优化提供了数据支持。然而,如何确保模型生成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以及如何避免模型对教学过程的过度干预,仍是未来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此外,多模态大模型在跨学科题目自动批阅和教学能力评测方面的应用潜力也值得进一步探索。
潜在风险与变革 #
多模态大模型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虽然前景广阔,但也带来了潜在风险和挑战。首先,模型生成内容可能存在数据偏见和知识产权问题,例如 Stack Overflow 已禁止用户使用大模型生成内容作为论坛回答。其次,模型的使用可能影响学习者的独立思考能力,尤其是在人机协同学习和教学智能辅助方面,如何确保模型的使用范围和功能限定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此外,多模态大模型的应用还可能触发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例如教师使用高交互性人工智能工具开展教学,学习者使用高辅助性工具开展学习。面对这些变革,教育领域需要积极适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和人机协作能力,以满足未来智能化社会的需求。
完整论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