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总结 #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 近年来迅速发展,尤其是随着 ChatGPT 的发布,许多人认为未来已经到来。尽管 GenAI 带来了许多潜在的好处,但也引发了对其可能超越人类智能的担忧。本文通过 Berthon 等人开发的技术轨迹(ToT)框架,探讨了 AI 技术,尤其是聊天机器人,可能在未来几年内采取的不同发展路径。这一框架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理解 AI 的潜力和风险,并为未来的业务战略规划提供指导。
技术轨迹框架 强调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AI 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物理世界,还影响了我们的主观意识和社会互动。本文通过四个主要轨迹——颠覆、转向、涌现和诋毁——分析了 AI 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影响。例如,AI 在教育、医疗和市场营销中的应用展示了其广泛的影响力,但也带来了诸如偏见、虚假信息和伦理问题等挑战。管理者需要预见这些变化,并通过动态的规划工具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关键要点 #
论文重要性 #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 的快速发展正在重塑多个行业和社会结构。本文通过技术轨迹框架(ToT)为管理者提供了一个动态的工具,帮助他们预见 AI 技术的潜在发展路径及其对业务的影响。AI 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带来了效率提升和创新机会,还伴随着伦理、偏见和虚假信息等挑战。管理者需要在这些领域保持警惕,并通过战略规划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本文的研究为当前 AI 技术的讨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未来的研究方向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在 AI 与社会互动的动态过程中。
图表分析 #
技术轨迹 #
🔼 图1展示了技术轨迹的四个方向:颠覆(Subversion)、转移(Diversion)、涌现(Emersion)和散布(Aspersion)。这四个方向的差异基于两个轴:一是人和技术之间的因果关系,即人们有意地改变技术,或者技术对人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二是反馈回路的主导地位,即正反馈导致轨迹放大,负反馈导致轨迹衰减。颠覆是指第三方将技术用于原始组织未预见的新用途,这种轨迹由正反馈驱动,不断放大。转移是指第三方试图控制或调节技术的预期轨迹,这种轨迹由负反馈驱动,减缓其发展。涌现是指技术对人和社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这种轨迹由正反馈驱动,不断放大。散布是指技术对人和社会产生预先未设想的负面或破坏性影响,这种轨迹由负反馈驱动,减缓其影响。图中箭头表示轨迹的演化方向,虚线箭头表示负反馈对轨迹的影响,实线箭头表示正反馈对轨迹的影响。图中还强调了各个方向对技术发展和社会的影响。
更多图表分析
技术轨迹图 #
🔼 该图(Figure 1. Trajectories of technology)展示了技术发展的四种不同轨迹,这些轨迹基于两个主要维度进行划分:一是人与技术之间的因果关系,即人是否主动改变技术,或技术是否对人产生非预期影响;二是反馈循环的主导性质,即正反馈是否会放大轨迹,或负反馈是否会减缓轨迹。图中清晰地展示了四个象限,分别对应四种技术轨迹:Subversion(颠覆)、Diversion(转移)、Emersion(涌现)和 Aspersion(诽谤)。
Subversion(颠覆)代表了一种由第三方主动改变技术用途的轨迹,其特征是正反馈,即技术的改变会进一步放大其新用途的影响。Diversion(转移)则表示第三方试图控制或规范技术轨迹,以减缓其某些方面的发展,体现出负反馈。Emersion(涌现)描述了技术对社会产生非预期影响,且这种影响因正反馈而放大。Aspersion(诽谤)则指技术产生非预期的负面影响,且社会通过负反馈来试图减轻这些负面效应。
这种框架为理解技术发展提供了结构化的视角,帮助管理者识别并应对技术变革中可能出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理解每种轨迹的特点,企业可以更好地预测技术可能的发展方向,并制定相应的战略。例如,企业可以预期技术可能被如何颠覆,或如何被引导以符合某些规范,以及它可能会在社会中产生哪些未预料到的影响,从而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

技术轨迹 #
🔼 该图展示了技术轨迹模型(ToT),它由两个主要轴线构成,并以此区分了四种不同的技术发展轨迹:颠覆(Subversion)、转移(Diversion)、涌现(Emersion)和反思(Aspersion)。横轴代表了人与技术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人有意改变技术”到“技术对人产生无意影响”。纵轴则代表了反馈回路的主导性质,分为正反馈(放大)和负反馈(减缓)。
颠覆(Subversion)轨迹位于横轴的“人有意改变技术”一侧,并伴随正反馈。这意味着第三方会主动将技术用于新的、非预期的用途,从而进一步推动技术发展。例如,学生利用AI写作论文就属于此类。
转移(Diversion)轨迹位于横轴的“人有意改变技术”一侧,但伴随负反馈。这指的是人们为了控制或调节技术的应用而进行的尝试,导致技术发展受到限制或减缓。例如,对AI生成艺术作品的版权限制就属于此类。
涌现(Emersion)轨迹位于横轴的“技术对人产生无意影响”一侧,且伴随正反馈。这表示技术在无意中对商业和社会产生了影响,并随着时间推移而被放大。例如,AI对传统白领工作的替代就属于此类。
反思(Aspersion)轨迹位于横轴的“技术对人产生无意影响”一侧,并伴随负反馈。这指的是技术在无意中对人们和社会产生负面或破坏性影响,并随后被系统地缓和。例如,对AI偏见的自我调节和AI生成内容的虚假性识别属于此类。
总的来说,此图以清晰的方式展示了技术发展中复杂的动态关系,揭示了技术如何通过人与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不断演变。通过此模型,管理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技术发展轨迹,并在商业实践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技术轨迹模型 #
🔼 该图展示了技术轨迹(ToT)模型,该模型基于两个主要维度对技术发展路径进行了分类。横轴表示“人与技术之间的因果顺序”,从“人有意识地改变技术”到“技术对人有非预期影响”;纵轴则表示“反馈回路的主导地位”,从“正反馈导致放大效应”到“负反馈导致衰减效应”。
根据这两条轴,该模型定义了四种技术轨迹:颠覆(Subversion)、转移(Diversion)、涌现(Emersion)和散布(Aspersion)。颠覆轨迹发生在人们有意识地改变技术以实现新用途,并且技术轨迹得到正反馈放大时。转移轨迹则表示人们有意识地控制或规范技术,从而衰减其发展。涌现轨迹是指技术对人与社会产生非预期的影响,并且这些影响通过正反馈回路被放大。散布轨迹指的是技术产生负面非预期影响,并采取负反馈回路来减弱这些影响。
这个模型的核心在于强调技术发展不是线性的,而是受到人与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反馈回路的影响。图中箭头显示了这四种轨迹的动态关系,表明技术可能在不同轨迹之间转换。通过这个模型,管理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技术发展的复杂性,从而制定更有效的战略规划。图中的四个象限清晰地展示了每种轨迹的特点,为分析和预测技术发展提供了框架。技术轨迹模型强调,技术发展并非仅仅是技术本身的问题,而是涉及技术、人类意图以及社会反馈的复杂系统。
该模型为管理者提供了一个工具,帮助他们预测和管理技术发展可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它提醒管理者需要关注技术发展的意图和非意图后果,以及积极和消极的反馈回路。这些洞察有助于管理者更好地规划和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

技术轨迹图 #
🔼 该图表展示了技术轨迹(ToT)模型的四个主要轨迹:颠覆(subversion)、转移(diversion)、涌现(emersion)和贬抑(aspersion)。这四个轨迹是基于两个轴定义的:一是人与技术的因果顺序,即人有意改变技术或技术对人产生意外影响;二是正负反馈循环的相对主导地位。图中,横轴表示人与技术的因果关系,从左到右分别代表技术对人的意外影响和人对技术的有意改变;纵轴表示反馈循环,上部为正反馈,下部为负反馈。四个象限分别对应四种不同的技术发展轨迹。颠覆(subversion)位于左上象限,表示在有意改变技术的同时存在正反馈,技术被第三方采用并扩展到新的用途。转移(diversion)位于右上象限,表示有意改变技术但存在负反馈,技术的发展被第三方控制或规范。涌现(emersion)位于左下象限,表示技术对人产生意外影响,且存在正反馈,这种影响被放大。贬抑(aspersion)位于右下象限,表示技术对人产生意外影响,且存在负反馈,这种影响被减弱。该图表清晰地阐述了ToT模型的核心概念,为理解技术发展路径提供了一个框架。通过对这些轨迹的分析,管理者可以更好地预测和应对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例如,通过理解颠覆性技术如何被第三方利用,管理者可以更早地发现潜在的商业机会,并调整策略以适应市场变化;而通过识别出可能需要规避的负面轨迹,管理者可以更好地控制风险,确保技术发展符合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总之,该图表是理解技术轨迹及其对管理决策影响的重要工具。

技术轨迹模型 #
🔼 该图表展示了一个名为“技术轨迹”(Trajectories of Technology, ToT)的模型,该模型用于分析技术发展可能采取的不同路径。该模型通过两个主要维度将技术轨迹分为四个象限:一是“人们改变技术”与“技术改变人们”,代表技术发展中人为意图和非意图影响之间的关系;二是“正反馈占主导”与“负反馈占主导”,表示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增强效应和减弱效应。四个象限分别代表了四种技术轨迹类型:颠覆(Subversion)、转移(Diversion)、涌现(Emersion)和贬损(Aspersion)。颠覆是指第三方将技术用于原始设计者未预见的新用途,并产生正反馈,从而加速技术发展。转移是指第三方试图控制或调节技术的预期轨迹,并产生负反馈,从而减缓技术发展。涌现是指技术对人们和社会产生非预期的影响,并产生正反馈,从而放大这种影响。贬损是指技术对人们和社会产生非预期的负面影响,并产生负反馈,从而试图缓解这些影响。这个模型旨在帮助管理者理解技术发展的复杂性,并为战略规划提供一个概念框架,特别是针对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模型强调技术并非静态工具,而是在不断变化并与社会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理解这四种轨迹有助于管理者预测技术发展的潜在方向,并制定相应的策略来应对机遇和挑战。图表的呈现形式清晰地展示了模型的核心概念和结构,使其易于理解和应用。

深度解读 #
AI 技术轨迹 #
本文通过技术轨迹(ToT)框架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AI)技术,尤其是聊天机器人的发展路径。AI 技术的发展不仅受到技术本身的驱动,还受到社会反馈的影响。技术轨迹分为四种类型:颠覆(Subversion)、转向(Diversion)、涌现(Emersion)和诋毁(Aspersion)。颠覆是指第三方将技术用于未预期的用途,如学生使用 ChatGPT 完成作业;转向则是通过监管或控制来限制技术的某些应用,如 AI 生成的艺术作品引发的版权争议。涌现是指技术对社会产生未预期的积极影响,如 AI 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而诋毁则是指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如 AI 偏见和虚假信息的传播。这些轨迹的动态变化表明,AI 技术的发展并非线性,而是受到社会反馈的强烈影响。管理者需要预见这些轨迹的变化,以制定应对策略。
AI 的社会影响 #
AI 技术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物质世界,还深刻影响了我们的认知和社会互动方式。AI 通过生成内容(如文本、图像和声音)重塑了我们的语言和思维模式。例如,AI 聊天机器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不仅改变了学习方式,还可能取代传统的教师角色。Duolingo 和 Khan Academy 等平台通过 AI 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展示了 AI 在教育中的潜力。然而,AI 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社会挑战,如 AI 偏见和虚假信息的传播。AI 的递归反馈机制使得其影响不断放大,甚至可能重塑我们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管理者需要认识到 AI 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改变社会结构的力量,并在战略规划中考虑其长期影响。
AI 的伦理挑战 #
随着 AI 技术的快速发展,伦理问题成为不可忽视的挑战。AI 的偏见、虚假信息生成以及对人类工作的替代效应引发了广泛关注。例如,AI 在招聘中的应用可能导致算法偏见,影响公平性;而 AI 生成的虚假内容(如假新闻和虚假评论)则可能破坏社会的信任基础。AI 的递归训练机制使得虚假信息不断传播,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此外,AI 的快速发展也引发了关于技术失控的担忧,许多专家呼吁暂停 AI 的开发以制定相应的监管措施。管理者在推动 AI 应用时,必须考虑其伦理影响,确保技术的使用符合社会价值观。这不仅是对技术的约束,更是对人类未来的负责。
AI 的未来方向 #
本文指出,AI 技术的未来发展将沿着多个方向展开,其中最具潜力的方向包括个性化教育、自动化服务和创造性内容生成。例如,AI 聊天机器人已经在教育领域展现出强大的潜力,能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反馈。Duolingo 和 Khan Academy 等平台的成功案例表明,AI 可以显著提升学习效率和体验。此外,AI 在自动化服务(如客户支持和金融咨询)中的应用也将进一步扩展。然而,AI 的未来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如技术失控、伦理问题和监管滞后。管理者需要预见这些挑战,并在技术开发和应用中采取前瞻性策略,以确保 AI 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管理者的应对策略 #
面对 AI 技术的快速发展,管理者需要采取灵活的应对策略。首先,管理者应预见技术的不可预测性,避免过度依赖传统的战略规划工具,如 SWOT 和 PESTLE 分析。其次,管理者应进行情景规划,考虑 AI 技术可能带来的多种轨迹变化,如颠覆、转向、涌现和诋毁。例如,AI 在客户服务中的应用可能受到消费者的接受度影响,管理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境调整策略。此外,管理者还应考虑 AI 的伦理影响,确保技术的使用符合社会价值观。最后,管理者需要在技术开发和应用中保持平衡,既要充分利用 AI 的潜力,又要避免其负面影响。这种平衡策略将帮助企业在 AI 时代保持竞争力。
完整论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