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1. 论文/

ChatGPT给语言大模型带来的启示和多模态大模型新的发展思路

·3777 words·8 mins
语言大模型 预训练大模型 多模态预训练模型 ChatGPT 指令微调 数据采集与标注 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
Table of Contents

✏️ 赵朝阳
✏️ 朱贵波
✏️ 王金桥

要点总结
#

ChatGPT的成功标志着人工智能从专用小模型向通用大模型的转变。本文通过分析ChatGPT的技术原理,探讨了其对大语言模型和多模态大模型发展的影响。ChatGPT展示了强大的通用能力,如上下文对话、意图理解和交互修正,这些能力得益于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RLHF)和指令微调技术。这些技术不仅提升了大语言模型的性能,也为多模态大模型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

多模态大模型的构建面临数据对齐和跨模态交互的挑战。ChatGPT的成功为多模态大模型的发展提供了启示,尤其是在指令微调和数据采集方面。未来的多模态大模型需要结合文本、图像、语音等多种模态数据,利用高质量的指令微调和强化学习技术,提升模型的通用性和下游任务性能。本文还探讨了多模态大模型在产业化中的应用前景,强调了其在跨模态任务中的潜力。

关键要点
#

论文重要性
#

ChatGPT的成功不仅推动了大语言模型的发展,也为多模态大模型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通过指令微调和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ChatGPT展示了如何有效对齐模型与人类意图,这一方法在多模态大模型中同样具有重要应用价值。随着多模态数据的广泛应用,未来的研究将聚焦于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提升模型的通用性和下游任务性能,推动人工智能从专用模型向通用模型的转变。


图表分析
#

预训练语言模型发展脉络
#

🔼 该图展示了预训练语言模型的发展脉络,以流程图的形式呈现了不同模型之间的演进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早期的 ELMo 模型是预训练语言模型的起点之一,随后出现了 OpenAI 提出的 GPT 系列模型(GPT, GPT-2, GPT-3),这些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BERT 模型作为另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标志着预训练语言模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后续的研究则基于 BERT 及其变体(如 RoBERTa),以及其他模型架构(如 MASS, BART)进行了扩展和改进。此外,该图还展示了多语言模型(如 XLM/XLM-R, mBART),以及多任务学习、知识蒸馏等技术在预训练语言模型中的应用。图中还展示了各个模型的提出机构,如 OpenAI,Google,Meta(Facebook),华为,清华大学,微软等。这些机构在预训练语言模型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整体来看,该图清晰地描绘了预训练语言模型从早期探索到百花齐放的发展历程,为研究人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更多图表分析

基于人类反馈学习的ChatGPT训练范式
#

🔼 该图展示了基于人类反馈学习(RLHF)的ChatGPT训练范式,主要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模型学习人类撰写的指令与回答。从问题库中选择一个问题(如“感染新冠怎么办?”),标注人员编写答案,然后利用监督数据微调GPT-3.5模型。第二步,人类对模型输出进行偏好排序。从问题库中选择另一个问题(如“如何做红烧肉?”),模型采样生成多个候选答案,标注人员对候选答案从好到差进行排序(例如B>D>A>C),并利用人工排序数据训练评估模型。第三步,依据人类偏好优化模型。从问题库中选择一个新问题(如“写一首关于荷花的诗?”),利用监督模型初始化强化学习模型。模型产生输出(例如“荷花十里…”),然后利用评估模型为输出计算评估分值。最后,基于强化学习,利用奖励分值优化模型。这个流程体现了ChatGPT如何通过人工反馈不断优化模型,使其生成更符合人类期望的回答。整个过程的关键在于利用人类的偏好和反馈,对模型进行迭代式的改进,从而提升模型的对话能力和输出质量。这是一种有效的对齐预训练大模型和人类意图的方法,也是ChatGPT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视觉自监督方法框架
#

🔼 该图展示了视觉自监督学习的框架,它分为两个主要阶段:自监督预训练和监督下游任务训练。在自监督预训练阶段,模型首先利用大量无标签的图像数据集,通过预设的预训练任务(Pretext Task)进行训练。这些预训练任务通常是人为设计的,旨在让模型学习到有用的视觉特征表示。例如,预训练任务可以是图像的颜色化、图像补全、上下文预测等。这个阶段的目标是让模型学习到通用的视觉特征,而不是针对特定的任务。模型通过学习上游任务的目标函数来获得视觉特征。在完成自监督训练后,将学习到的视觉特征迁移到下游任务(Downstream Task)。在监督下游任务训练阶段,模型使用少量有标签的数据进行微调,以适应特定的任务,如图像分类、目标检测或语义分割等。这种先自监督预训练再监督微调的方法,充分利用了大量无标签数据,并在下游任务中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图中清晰地展示了数据流向:无标签数据首先用于自监督预训练,然后预训练得到的知识被迁移到下游任务的监督训练中。这种方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自监督学习来预先学习有用的特征,从而减少对大量有标签数据的依赖,有效地利用数据资源,并提升模型的泛化能力和性能。

GPT3到GPT3.5模型进化
#

🔼 该图展示了从GPT-3到GPT-3.5模型的演化过程,清晰地描绘了OpenAI在提升模型性能和对齐人类意图方面所做的关键改进。图中,GPT-3系列模型首先通过大规模的语言模型预训练获得初步能力。接着,模型发展出两条分支:一条是通过代码训练得到Codex系列,另一条是通过指令微调得到InstructGPT系列。Codex系列包括Code-davinci-001和Code-cushman-001,主要通过在大量代码数据上训练,增强了代码生成能力。InstructGPT系列包括Instruct-davinci-beta和Text-davinci-001,其核心在于通过指令微调,使得模型能更好地响应用户指令,提高零样本能力。随后,通过结合语言模型、代码训练和指令微调,产生了Code-davinci-002模型,并进一步通过监督指令微调,得到了Text-davinci-002模型。图中关键的进化步骤是引入了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RLHF),在Text-davinci-002基础上,RLHF被应用两次分别得到Text-davinci-003和最终的ChatGPT。RLHF通过人类反馈调整模型参数,使得模型生成的内容更符合人类期望,包括更翔实的回应,更公正的回答以及拒绝不当问题和超出模型知识范围的问题。该图强调了指令微调和RLHF在提升模型能力和对齐人类意图中的关键作用,揭示了从原始GPT-3到ChatGPT演进的技术路径,以及这些技术如何逐步增强模型的对话能力、上下文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这一演化过程表明,高质量的人工反馈和微调是构建更强大、更符合人类需求的语言模型的关键因素。

深度解读
#

ChatGPT启示
#

ChatGPT的成功标志着大语言模型从专用小模型向通用大模型的转变。通过对GPT-3.5的微调,ChatGPT引入了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RLHF)技术,显著提升了模型对人类意图的理解能力。这种技术路径不仅在大语言模型中取得了成功,还为多模态大模型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指令微调提示优化等技术的应用,使得模型能够更好地对齐人类知识获取和表达模式,从而在下游任务中表现出色。然而,ChatGPT的成功也揭示了高质量标注数据和持续人类反馈的重要性,这为未来的多模态大模型构建提供了关键启示。

多模态挑战
#

多模态大模型的构建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在数据收集和模型架构设计方面。与单模态模型不同,多模态模型需要处理文本、图像、语音等多种数据源,且不同模态之间的信息量和抽取能力差异较大。预训练数据的质量和数量对模型性能至关重要,但多模态数据的获取和标注成本较高。此外,如何设计高效的模型架构以处理多模态数据的关联性和跨模态转换问题,也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未来的多模态大模型需要在数据收集、模型优化和跨模态知识挖掘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未来研究方向
#

未来的多模态大模型研究将聚焦于跨模态知识的挖掘和自监督学习。随着ChatGPT的成功,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RLHF)技术在多模态模型中的应用前景广阔。未来的研究可以探索如何将RLHF与多模态数据结合,进一步提升模型的通用性和泛化能力。此外,思维链推理跨模态任务的严格推理格式也将成为研究热点。通过引入多层次的自监督学习框架,多模态大模型有望在跨模态理解和生成任务中取得突破,从而推动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

模型优化
#

多模态大模型的优化训练是未来研究的关键方向之一。当前的预训练模型主要依赖于端到端的训练方式,但人类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试错和积累的过程。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探索如何将强化学习机制引入模型的自监督学习中,通过环境反馈来优化模型。此外,多模态数据的混合训练方式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通过设计单模态、部分模态和全模态的混合训练策略,可以有效降低对多模态对齐数据的要求,并充分利用现有的单模态和部分模态数据。

产业化应用
#

多模态大模型的产业化应用前景广阔,特别是在医疗、金融、智能制造等领域。多模态大模型能够更好地抽象人类处理现实问题的手段,解决单模态学习难以处理的问题。通过多模态大模型+小模型的模式,可以有效降低模型研发的边际成本,提升模型的生产效率。未来的多模态大模型将实现图文音统一知识表示,成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多模态大模型有望在3-5年内实现大规模落地应用,服务于产业实体经济。

完整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