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1. 论文/

通过提示创新:如何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促进创新

·5876 words·12 mins
生成式人工智能 大型语言模型 创新 ChatGPT 组织创新 提示工程 内容生成 人工智能应用
Table of Contents

✏️ Leif Sundberg
✏️ Jonny Holmström

要点总结
#

研究背景与问题:近年来,生成式AI(GenAI)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基于大语言模型(LLMs)的聊天机器人(如ChatGPT),为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然而,学术界对其在商业和组织中的应用研究仍然有限。LLMs虽然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但也存在信息不准确的风险。本文旨在探讨LLMs如何通过提示工程推动创新,并提出了四种机制:翻译、总结、分类和放大。

方法论与贡献:本文通过分析LLMs的四种机制,提出了一个框架,强调LLMs通过上下文意识和内容意识两个维度推动创新。LLMs的优势在于结合这两个维度的能力,使其能够理解和放大内容。文章还提出了四项管理建议,包括从小规模项目开始、探索组织数据、通过集成扩展以及培养提示工程师。通过这些框架和建议,本文为生成式AI与创新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要点
#

论文重要性
#

研究价值:本文为生成式AI在创新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帮助组织更好地理解和利用LLMs的潜力。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LLMs在商业、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本文的研究不仅填补了学术空白,还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基础,特别是在提示工程和AI与人类协作的创新模式方面。


图表分析
#

LLMs and Innovation Framework
#

🔼 该图表呈现了一个2x2矩阵框架,旨在阐述大型语言模型(LLMs)如何促进创新。该框架将LLMs的创新机制划分为四个象限,并沿着两个维度进行分类:内容感知和上下文感知。上下文感知指的是模型基于其训练数据激活知识以对新数据进行推断的能力;内容感知指的是模型根据手头的任务更改和重新包装所提供数据的能力。四个象限分别是:翻译(低内容感知,低上下文感知),它主要涉及语言或格式的转换;摘要(高内容感知,低上下文感知),它需要模型根据输入内容生成相关输出;分类(低内容感知,高上下文感知),它需要模型利用其对语言的理解来为提示添加意义;以及放大(高内容感知,高上下文感知),它需要在给定输入的基础上进行详细阐述,使其成为促进颠覆性创新的最有效机制。该框架表明,LLMs在创新方面的真正潜力在于其放大能力,可以通过理解内容和上下文,并根据具体参数进行扩展,从而支持服务创新。该框架还强调,虽然LLMs在多个领域都具有潜力,但需要对其进行理解和背景化,以便有效地促进创新。总的来说,这个框架为管理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视角,帮助他们了解LLMs如何在组织中战略性地发展和应用。

更多图表分析

LLMs与创新框架
#

🔼 图1呈现了一个2x2矩阵,该矩阵展示了大型语言模型(LLMs)如何通过内容感知和语境感知两个维度来促进创新。该框架将LLMs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划分为四个象限,每个象限代表一种特定的机制:翻译,总结,分类和放大。横轴代表上下文感知,指的是模型基于训练数据推断新数据的能力,而纵轴代表内容感知,指的是模型处理和转换数据的能力,以便适应不同的任务。在左下角的象限中,翻译被认为不需要太高的内容或上下文感知,因为它主要涉及语言或格式转换。在左上角,总结需要高度的内容感知,因为模型必须基于输入的文本内容生成相关的摘要。分类(右下角)需要较高的上下文感知,因为LLMs需要理解语言的细微差别才能准确分类。放大(右上角)需要内容和语境感知,因为模型必须理解文本并基于特定参数进行内容扩展。该图明确地阐释了不同机制如何协同工作,以增强创新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如何利用LLMs的不同能力。放大机制被视为最能推动颠覆性创新的机制,因为它允许LLMs根据给定参数开发和组合内容,这在客户服务等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因此,该框架有助于管理者理解LLMs在促进创新方面的战略价值,并指导其在组织中的运用。

LLMs and Innovation
#

🔼 该图表(图 1)展示了一个 2x2 的矩阵框架,用于分析大型语言模型(LLMs)如何促进创新。该框架沿着两个轴区分了 LLMs 的四种机制:上下文感知和内容感知。上下文感知指的是模型基于其训练数据激活知识,对新数据进行推理的能力;内容感知指的是模型更改和重新包装输入数据,以适应当前任务的能力。矩阵的四个象限分别代表:左下角的翻译(低内容感知和低上下文感知),左上角的总结(高内容感知和低上下文感知),右下角的分类(低内容感知和高上下文感知)和右上角的放大(高内容感知和高上下文感知)。

翻译机制不要求高水平的上下文或内容感知,因为它主要涉及改变内容的语言或格式。总结机制要求高内容感知,因为 LLMs 必须根据提示中给出的内容生成相关输出。分类机制要求高上下文感知,因为它们必须利用对语言的理解来为提示添加意义,例如对评论的情感进行分类。最后,放大机制要求高水平的内容和上下文感知,因为必须根据特定参数详细阐述给定的输入。该图表明放大是促进颠覆性创新的最有效机制,例如利用 LLMs 来创建 AI 客户助手,该助手可以适应特定业务的语气和系统。

该框架强调了 LLMs 的潜在颠覆性,特别是在促进服务创新方面。通过理解 LLMs 的上下文和内容感知能力,组织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些技术,并通过放大机制来促进创新思维。此框架有助于管理人员认识到 LLMs 在创新过程中的战略意义,并指导他们有效地部署这些技术。

LLMs与创新框架
#

🔼 该图表(Figure 1)呈现了一个2x2的矩阵框架,用于分析大型语言模型(LLMs)如何促进创新。该框架以“情境感知”(context awareness)和“内容感知”(content awareness)两个维度为基础,将LLMs的创新机制划分为四个象限:翻译、总结、分类和放大。左下象限的“翻译”表示低情境感知和低内容感知,主要任务是改变语言或格式。左上象限的“总结”表示高内容感知和低情境感知,需要根据输入内容生成相关的输出。右下象限的“分类”表示高情境感知和低内容感知,需要利用语言理解能力为提示添加含义。右上象限的“放大”表示高情境感知和高内容感知,需要在特定参数下详细阐述给定输入,从而产生颠覆性创新。该框架旨在帮助管理者理解LLMs的战略发展和应用,并强调“放大”机制在促进创新方面的强大潜力。通过这个框架,可以更好地理解LLMs在创新过程中的不同作用,从而更有效地利用这些技术。此框架有助于理解LLMs如何通过情境和内容感知能力的结合来提供独特的创新机会。例如,从简单的翻译到复杂的AI客户助理的构建,都可以在此框架下找到对应的位置,这进一步解释了LLMs在创新方面的巨大潜力。

LLMs and Innovation Framework
#

🔼 图1展示了一个2x2矩阵框架,用于分析大型语言模型(LLM)如何促进创新,其中横轴为内容感知(Content Awareness),纵轴为语境感知(Context Awareness)。这个框架将LLM促进创新的方式划分为四个象限,每个象限代表一种不同的机制:翻译、总结、分类和放大。左下角的“翻译”象限,表示该机制不需要很高的内容和语境感知,因为其主要任务是改变内容的语言或格式。左上角的“总结”象限,则需要较高的内容感知能力,因为LLM需要根据输入内容生成相关的输出,例如对IKEA BILLY书架信息的总结。右下角的“分类”象限,需要较高的语境感知能力,因为LLM需要利用其对语言的理解来为提示添加含义,例如对评论进行情感分类。最后,右上角的“放大”象限,需要同时具备高内容和语境感知能力,因为输入需要根据特定参数进行详细阐述。放大机制被认为是促进颠覆性创新的最有效机制。这个框架表明,LLM通过理解和重组内容、以及根据特定语境提供有意义的输出,可以促进创新。该框架还指出,LLM在服务创新领域具有巨大潜力,特别是在客户互动和业务模式方面。总的来说,这个框架为理解LLM的创新潜力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工具,并为管理人员战略性地部署LLM提供了指导。

LLMs 创新框架
#

🔼 本图为文章的核心框架,提出了大型语言模型(LLM)在创新中的应用机制。该框架以二维矩阵的形式呈现,横轴为“内容感知”,表示LLM处理和重组输入数据的能力;纵轴为“上下文感知”,表示LLM基于训练数据理解和推理新数据的能力。框架将LLMs的创新机制分为四个象限:左下角的“翻译”象限,表示低内容感知和低上下文感知,主要涉及语言或格式的转换;左上角的“总结”象限,表示高内容感知和低上下文感知,需要根据内容产生概要输出;右下角的“分类”象限,表示低内容感知和高上下文感知,需要理解文本含义进行分类;右上角的“放大”象限,表示高内容感知和高上下文感知,能够基于输入进行拓展和组合,被认为是推动颠覆性创新的主要机制。该框架清晰地阐述了LLM在创新过程中的不同角色,强调了内容和上下文感知的重要性,并指出“放大”机制是LLM实现创新潜力的关键。这个框架为管理人员理解和应用LLM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帮助他们根据任务需求选择合适的机制,从而更有效地利用LLM推动创新。此外,该框架还指明了LLM的能力边界,提示用户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工具。此框架不仅适用于学术研究,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可以指导企业在数字转型中更好地利用LLM技术。

LLM创新框架
#

🔼 该图是一个2x2矩阵,展示了大型语言模型(LLM)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框架。该框架的横轴代表“情境感知(Context awareness)”,指的是模型利用其训练数据中的知识对新数据进行推理的能力。纵轴代表“内容感知(Content awareness)”,指的是模型改变和重新包装输入数据的能力,以适应手头的任务。根据这两个轴,该框架将LLM促进创新的机制分为四类:翻译(Translation)、概括(Summarization)、分类(Classification)和放大(Amplification)。

“翻译”位于矩阵的左下角,表示低情境感知和低内容感知。它主要指改变内容的语言或格式,例如将文本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这种机制虽然基础,但对于跨文化交流和信息传播至关重要。“概括”位于矩阵的左上角,表示高内容感知和低情境感知。它主要指模型需要根据输入的内容生成相关输出,如根据IKEA网站上的产品信息生成营销文案。这种机制在信息处理和内容提炼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分类”位于矩阵的右下角,表示高情境感知和低内容感知。它主要指利用模型对语言的理解来对提示添加含义,例如对用户评论进行情感分析。此机制有助于快速评估用户反馈。“放大”位于矩阵的右上角,表示高情境感知和高内容感知。它是最强大的机制,指的是在给定输入的基础上,基于特定参数进行扩展和详细阐述,例如创建客户服务AI助手。这种机制在促进颠覆性创新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该框架清晰地展示了LLM在创新中的不同角色,并强调了情境感知和内容感知在不同创新机制中的重要性。通过对LLM的不同能力进行分类,该框架为管理者提供了在实际应用中战略性地利用LLM的指导。特别是,“放大”机制被认为是促进颠覆性创新的关键,因为它能够结合情境和内容,创造新的价值。

深度解读
#

生成式AI创新
#

本文探讨了生成式AI(GenAI)在创新中的潜力,特别是基于大型语言模型(LLMs)的聊天机器人如ChatGPT的应用。生成式AI的核心优势在于其能够通过上下文感知和内容感知两个维度来推动创新。上下文感知指的是模型能够根据其训练数据对新数据进行推理,而内容感知则是指模型能够将输入数据重新包装为适合任务的格式。这种双重能力使得LLMs能够在翻译、总结、分类和放大等机制中发挥作用,从而为组织创造创新解决方案。例如,LLMs可以通过迭代提示生成定制化的内容,帮助企业优化客户服务或生成营销材料。然而,生成式AI的应用也面临挑战,如模型的“幻觉”问题,即生成看似合理但实际不准确的信息。因此,企业在使用生成式AI时需要谨慎,确保其输出与组织的价值观和目标一致

提示工程
#

提示工程是生成式AI应用中的关键环节,通过精心设计的提示,可以最大化LLMs的输出价值。提示工程不仅仅是简单的输入问题,而是需要结合领域知识和AI技术,通过迭代优化提示来获得高质量的输出。例如,在IKEA的案例中,通过多次迭代提示,LLMs能够生成适合网站发布的产品描述。提示工程的策略包括“少样本提示”(few-shot)和“零样本提示”(zero-shot),前者通过提供示例来引导模型生成特定格式的内容,后者则依赖模型的通用能力。提示工程的成功依赖于对模型的理解和对任务的清晰定义,这要求企业培养具备AI技术和业务知识的提示工程师。未来,随着生成式AI的普及,提示工程将成为企业创新的重要工具。

LLMs机制
#

本文提出了LLMs在创新中的四种机制:翻译、总结、分类和放大。翻译机制允许LLMs在不同语言、格式和语调之间转换,尽管翻译工具已存在多年,但LLMs的多功能性使其能够处理更广泛的内容。总结机制则通过压缩大量文本生成简洁的摘要,适用于生成营销材料或内部文档。分类机制使LLMs能够对文本进行情感分析或主题提取,帮助企业快速了解客户反馈或生成训练数据。放大机制是LLMs最强大的功能,它能够根据输入生成新的内容组合,从而推动颠覆性创新。例如,LLMs可以生成个性化的客户服务回复,或创建智能助手以优化业务流程。这些机制的结合使LLMs成为企业创新的强大工具,但也需要企业在应用中注意其局限性和潜在风险。

管理建议
#

本文为管理者提供了四条建议,以帮助他们在组织中有效应用生成式AI。首先,从小规模项目开始,通过翻译或数据探索等简单任务熟悉LLMs的能力。其次,利用LLMs探索组织数据,识别有价值的数据集并优化未来的AI应用。第三,通过集成扩展LLMs的应用,将其整合到核心业务流程中,以最大化其价值创造能力。最后,培养提示工程师,确保团队具备AI技术和业务知识,以优化提示设计并监控输出质量。这些建议强调了生成式AI的逐步应用和持续学习的重要性。企业在使用生成式AI时需要平衡创新与风险,确保技术的应用符合组织的战略目标和价值观。

未来展望
#

生成式AI的快速发展为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未来的研究应关注生成式AI在跨领域应用中的潜力,如法律、教育和医疗等行业的变革。此外,生成式AI的伦理和透明度问题也需要进一步探讨,特别是在涉及偏见和错误信息的情况下。企业需要建立有效的治理机制,以确保生成式AI的应用符合社会价值观和法律法规。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生成式AI可能会进一步融入日常业务流程,成为企业创新的核心驱动力。未来的创新将依赖于人类与AI的协作,企业需要培养跨学科的团队,以充分利用生成式AI的潜力并应对其带来的挑战。

完整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