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总结 #
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手段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数字空间的引入改变了乡村治理的内容和形式,促进了村民协商自治、治理权力多元化和村民集体身份认同的构建。然而,数字治理在提高治理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数字负担和治理成本的增加。
本文通过分析数字乡村背景下的乡村治理转型,提出了数字治理的双重效应。一方面,数字治理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了乡村治理效能,推动了治理主体增能、治理方式创新和治理共同体再造;另一方面,数字治理也带来了治理任务的倍增和治理压力的增加。因此,合理运用数字评价系统,提升村民的数字素养,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是未来数字乡村建设的关键。
关键要点 #
论文重要性 #
数字乡村建设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方向,也是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举措。本文通过分析数字治理的双重效应,揭示了数字技术在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同时,也带来了治理负担和成本增加的挑战。这一研究为未来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强调了合理运用数字技术、提升村民数字素养的重要性,对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深度解读 #
数字空间治理 #
数字空间作为数字乡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显著改变了乡村治理的运作方式。数字空间通过虚拟公共平台,突破了传统乡村治理的时空限制,使得分散在各地的村民能够参与村庄公共事务的协商与决策。这种治理模式不仅提高了村民的参与度,还增强了村民的集体身份认同感。通过微信群、QQ群等“微平台”,外出务工的村民能够及时了解村庄动态,参与村庄事务,从而弥补了传统乡村治理中“治理对象缺场”的困境。数字空间的治理模式不仅提升了乡村治理的民主性,还为乡村治理的多元化和信息化提供了新的路径。然而,数字空间的治理也面临挑战,如村民的数字素养差异、信息传播的真实性等问题,需要在未来的治理实践中进一步优化。
治理权力重构 #
数字空间的引入使得乡村治理的权力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乡村治理中的权威结构逐渐被数字空间中的分散化、匿名化和符号化特征所取代。在数字空间中,治理权力不再局限于村庄精英,而是通过村民的广泛参与和意见表达,形成了多元化的权力结构。数字空间中的意见领袖往往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村庄权威,而是那些在虚拟空间中具有较强话语权的村民。这种权力重构不仅打破了传统乡村治理的封闭性,还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然而,数字空间的权力重构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如何平衡虚拟空间与现实治理的关系,如何确保数字空间中的信息传播不被滥用等,这些问题需要在未来的治理实践中加以解决。
数字治理双刃剑 #
数字治理在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数字治理通过信息化手段,显著提高了乡村治理的效率,如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村民可以便捷地办理各类事务,乡村治理的精细化水平也得到了提升。然而,数字治理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数字负担”,治理主体过度依赖数字技术,导致治理任务倍增,治理成本增加。数字治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特征虽然迎合了科层制的要求,但也可能导致治理目标的异化,如基层治理主体为满足上级的数字考核要求而采取非常规手段。此外,数字治理缺乏传统“面对面”治理的情感温度,可能导致治理过程中情感沟通的缺失,影响治理共同体的构建。因此,数字治理的应用需要在提升效率的同时,注重治理的情感维度和人性化设计。
治理共同体再造 #
数字乡村通过数字空间的运用,推动了乡村治理共同体的再造。传统乡村共同体因人口外流而逐渐瓦解,数字空间则通过虚拟联结纽带,将分散的村民重新组织起来,形成了新型的治理共同体。数字空间不仅为村民提供了参与乡村治理的平台,还通过微信群、朋友圈等形式,唤醒了村民的集体记忆,增强了村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数字空间的治理共同体具有开放性和流动性特征,村民可以通过数字空间跨越地域限制,参与村庄公共事务,重建治理关系。然而,数字空间的治理共同体也面临挑战,如如何确保虚拟空间中的互动能够转化为现实中的集体行动,如何避免数字空间的治理共同体与现实治理脱节等。这些问题需要在未来的治理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数字素养提升 #
数字治理的推进不仅依赖于数字技术的应用,还需要村民数字素养的提升。数字素养的提升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村民通过掌握数字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生活质量,还能够积极参与乡村治理,为村庄发展建言献策。数字素养的提升有助于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推动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转型。然而,当前农村地区的数字素养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村民尤其是老年人对数字技术的接受度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字治理的推广。未来的数字乡村建设需要加强对村民的数字技能培训,提升村民的数字素养,确保数字治理的普惠性和可持续性。同时,数字素养的提升也需要与乡村治理的实际需求相结合,避免技术应用与治理需求脱节。
完整论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