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总结 #
政府公信力是数字治理价值实现的重要逻辑脉络。本文通过对中西文化的对比分析,揭示了政府公信力的伦理本质,即其要素表现为政务诚信、政府信用和政府信任,而其构成则是对这些要素的升华,表现为引领力、支撑力和促进力的有机统一。政府通过这些力量带领公众迈向“真正的共同体”的终极伦理目标。
本文提出了提升政府公信力的现实路径,包括守护正义、公平、民主三大伦理价值,维护权力公共性、财富普遍性和伦理统一性,并推进政务公开建设、政府信用管理和协商民主下的合作治理。数字治理技术如互联网督查、公共数据辅助决策和区块链等,正在加速这些治理变革,推动社会向善德与信任的方向发展。
关键要点 #
论文重要性 #
这项研究对于理解政府公信力的伦理本质及其在数字治理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政府公信力的提升不仅是社会治理的核心问题,也是实现数字治理价值的关键。本文提出的路径和方法为政府如何在数字时代提升公信力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也为未来的数字治理研究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在全球范围内数字欺诈、隐私泄露等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深度解读 #
政府公信力 #
政府公信力是数字治理价值实现的重要逻辑脉络之一。通过对中西文化的对比分析,论文揭示了政府公信力的伦理“张力”本质,其“要素”表现为“政务诚信”、“政府信用”和“政府信任”,而其“构成”则是对这些要素的升华,表现为“引领力”、“支撑力”和“促进力”三者的有机统一。政府通过这些力量带领公众迈向“真正的共同体”的终极伦理目标。政府公信力的提升路径包括守护正义、公平、民主三大伦理价值,维护权力公共性、财富普遍性和伦理统一性,并推进政务公开建设、政府信用管理和协商民主下的合作治理。数字治理技术如互联网督查、公共数据辅助决策和区块链等,正在加速这些治理变革,推动社会向善德与信任的方向发展。
伦理张力 #
政府公信力的伦理张力体现在其“要素”与“构成”之间的辩证关系上。论文通过对中西文化的对比,揭示了“信”与“力”的本质。在中国传统伦理中,“信”与“诚”、“用”、“任”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概念体系,强调道德诚信与伦理信任。而在西方,“信”则更多围绕契约文明展开,强调经济信用。马克思的“人类社会”理论则提出了基于互惠的伦理信任关系,超越了西方市民社会的金钱关系。通过这种对比,论文指出,政府公信力的提升需要结合中西方的伦理传统,扬弃西方市民社会的经济信用,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的伦理信任。
数字治理 #
数字治理的核心在于通过信息技术推动治理方式的转型。论文指出,数字治理的深层目标是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自治型治理,即“价值实现”。然而,现实中数字治理面临着“数字欺诈”、“隐私泄露”、“虚假信息”等挑战,导致社会信任危机。数字治理的伦理目标是通过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凝聚公众共识,迈向“真正的共同体”。论文强调,数字治理技术的应用,如互联网督查、公共数据辅助决策和区块链等,能够有效提升政府公信力,推动社会信任体系的形成,最终实现数字治理的价值目标。
伦理建构 #
政府公信力的伦理建构需要从政务诚信、政府信用和政府信任三个维度入手。政务诚信通过以身示教引领公众诚信,政府信用通过经济手段支撑公众信用,政府信任则通过民主协商促进社会信任体系的演化。政务公开建设是提升政务诚信的关键,通过提高行政透明度,遏制腐败和“懒政”行为。政府信用的优化则需要通过公平价值的指导,缩小城乡、区域和行业差距,维护财富普遍性。政府信任的强化则依赖于民主价值的维护,通过协商民主和区块链技术,推动多元主体参与公共事务管理,促进社会信任体系的生成。
未来契机 #
数字治理的未来契机在于通过信息技术加速政府公信力的提升。论文指出,互联网督查、公共数据辅助决策和区块链等技术正在推动政务公开建设、政府信用管理和协商民主下的合作治理。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政府治理的透明度和效率,还增强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特性尤其有助于推动社会治理结构的多元化和平等化,促进公共服务模式的转变。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政府公信力的“引领力”、“支撑力”和“促进力”将得到最大提升,公众的道德诚信、经济信用和社会信任将进一步融合,最终推动社会向“真正的共同体”迈进。
完整论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