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总结 #
数字治理理论起源于新公共管理运动的衰微与数字时代治理的兴起,强调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对公共管理的影响。国外研究以英国学者帕却克·邓利维为主,系统概括了公共管理在信息时代的各种变化及数字治理理论的优势。国内研究则主要集中在译介国外文献,介绍数字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本文通过文献调查,对国内外学者关于数字治理理论的研究进行了统计分析,按时间脉络和空间维度梳理了核心概念及主要问题,并介绍了学者对数字治理理论的五种争论。
数字治理理论的核心在于通过信息技术重塑公共部门的管理流程,促进权力运行的共享,逐步实现还权于社会、还权于民的善治过程。本文还探讨了数字治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特别是在中国“互联网+”战略背景下的发展。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的比较,本文指出了数字治理理论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的不足,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包括注重实证研究、理论间的横向比较以及拓展应用研究范围。
关键要点 #
论文重要性 #
数字治理理论作为信息时代公共管理的重要理论,不仅为政府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还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治理创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治理理论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特别是在智慧城市、大数据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的不足也亟待解决。未来的研究应注重实证研究和理论间的横向比较,以推动数字治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并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持。
深度解读 #
数字治理起源 #
数字治理理论起源于新公共管理运动的衰微与数字时代治理的兴起,强调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对公共管理的深远影响。英国学者帕却克·邓利维是该理论的代表人物,他系统概括了公共管理在信息时代的各种变化,并提出了数字治理理论的优势。该理论主张通过信息技术重塑公共部门的管理机制,推动扁平化管理,促进权力共享,最终实现还权于社会、还权于民的善治目标。数字治理理论的核心在于通过信息技术推动公共部门的改革,这与传统的电子政务有所不同,后者更多关注技术的应用,而数字治理理论则更强调信息技术对治理模式的根本性改变。
国内外研究对比 #
国外对数字治理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集中在理论框架的构建和应用领域的探索。国外学者如邓利维和简·芳汀等人,强调信息技术与组织制度、文化的结合,认为单纯的技术变革不足以推动治理模式的根本改变,必须结合组织环境和人文因素。相比之下,国内对数字治理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电子政务、数字政府等实践领域,缺乏对理论框架的深入探讨。国内学者如竺乾威教授,通过译介国外经典著作,推动了数字治理理论的本土化研究。然而,国内研究仍存在“重应用、轻理论”的现象,缺乏系统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比较。
治理责任争议 #
数字治理理论在治理责任的归属问题上引发了广泛争议。有学者认为,数字治理理论可能导致治理责任的模糊化,尤其是在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模式中,责任的界定和分配变得复杂。例如,一站式服务的理念虽然提高了效率,但也可能导致各部门之间的责任界限不清,甚至出现利益冲突。然而,支持者则认为,数字治理理论通过信息化手段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能和权限,尤其是在电子化的行政业务流程中,责任的归属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得到明确。这种争议反映了数字治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复杂性,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如何平衡效率与责任。
未来研究方向 #
数字治理理论的未来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实证研究、理论比较和应用领域的拓展。首先,国内学者应加强实证研究,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和大数据技术,验证数字治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其次,理论间的横向比较研究亟待加强,尤其是数字治理理论与网络化治理、整体性治理等理论的异同分析,有助于厘清数字治理理论的独特性和优势。最后,数字治理理论的应用领域应进一步拓展,如智慧城市建设、大数据与公共治理的结合等,这些领域的研究将为数字治理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工具。未来的研究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推动数字治理理论的本土化发展。
数字治理挑战 #
尽管数字治理理论在推动公共部门改革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但其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数字治理理论可能导致政府角色的冲突,尤其是在“元治理”与“无政府治理”之间的矛盾中,政府如何在数字时代重新定位其角色成为一个难题。其次,数字治理理论在部门间的整合与协调上也面临挑战,尤其是在大部制改革的背景下,如何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各部门的无缝对接仍是一个难题。此外,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也是数字治理理论面临的重要挑战,尤其是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广泛应用下,如何确保公民隐私不被侵犯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挑战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得到进一步探讨和解决。
完整论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