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1. 论文/

数字治理的'填空'与'留白'

·1926 words·4 mins
数字治理 成本收益 公共利益 算法 治理现代化
Table of Contents

✏️ 郑磊

要点总结
#

数字治理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治理问题。推进数字治理不仅需要考虑技术性操作问题,如建什么和怎么建,还需要思考原则性问题,如为谁而建、为什么建、由谁来建以及什么不应该建。当前数字治理中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需求导向、结果导向、成本收益意识以及公众参与不足,导致数字治理成为“数字炫技”“数字折腾”“数字浪费”“数字自嗨”和“数字垄断”。

数字治理应注重“填空”与“留白”。填空包括面向人民群众的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立足公共利益的结果导向、全面和可持续的成本收益意识以及社会公众和中小企业的充分参与。留白则是为人的参与、意愿和尊严以及市场和社会留出必要空间,始终以人为本,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数字治理的目标是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关键要点
#

论文重要性
#

数字治理的研究与实践对现代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治理已成为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当前数字治理中存在诸多问题,如技术单兵突进、缺乏公众参与、忽视人的主体性等,导致治理效果不佳甚至产生副作用。本文提出的“填空”与“留白”理念,为数字治理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讨数字治理的成本收益、风险与副作用,推动数字治理向纵深发展,为有效、规范、有温度和可持续的治理提供学术支撑。


深度解读
#

数字治理本质
#

数字治理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治理问题。论文强调,数字治理的核心在于治理理念的更新与制度的变革,而非单纯依赖技术的进步。数字治理的目标是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当前许多数字治理项目往往忽视了这一根本目标,导致技术应用与治理需求脱节。论文指出,数字治理的推进需要从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出发,避免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防止数字治理沦为“数字炫技”或“数字折腾”。此外,数字治理还应注重公共利益,确保技术应用能够真正服务于公众需求,而非仅仅满足政府或企业的短期利益。

需求导向缺失
#

论文指出,当前数字治理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缺乏面向人民群众的需求导向。许多数字治理项目在启动时并未充分征求公众意见,导致项目与公众实际需求脱节。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政府部门的“压力型体制”和“盲目跟风”行为。论文强调,数字治理应以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和真实问题为起点,而非基于政府自身的功利需求或技术热潮。例如,一些数字治理项目为了迎合上级要求或追求“特色”,忽视了公众的真实需求,导致项目效果不佳,甚至引发公众的反感。论文建议,未来的数字治理项目应更加注重公众参与,确保技术应用能够真正解决实际问题,而非仅仅成为政府形象工程的一部分。

公共利益失衡
#

论文指出,数字治理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是公共利益与经济效益的失衡。一些数字治理项目过于强调技术和经济效益,忽视了政府的公共属性。例如,电子眼和电子警察等设备原本用于规范交通秩序,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成为了“敛财工具”,偏离了最初的执法宗旨。论文强调,数字治理应立足公共利益,注重实际效果,而非仅仅追求表象化的指标。此外,论文还指出,一些数字治理项目的绩效评估过于强调有形产出,忽视了真正重要的目标,导致基层干部为了应付考核而采取投机取巧的行为。论文建议,未来的数字治理应更加注重公共利益的平衡,确保技术应用能够真正服务于公众,而非仅仅满足政府或企业的短期利益。

成本收益意识
#

论文指出,数字治理项目的成本收益意识普遍不足。许多项目在启动时未能充分考虑其长期成本与收益,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例如,一些数字治理项目在开发阶段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在实际运行中却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甚至出现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现象。论文强调,数字治理的成本不仅包括开发成本,还包括运行成本和社会代价。例如,数字鸿沟的扩大和网络信息安全的威胁都是数字治理可能带来的外部性成本。论文建议,未来的数字治理项目应更加注重全面和可持续的成本收益分析,确保技术应用能够在长期内带来实际效益,而非仅仅成为短期的“数字浪费”。

公众参与不足
#

论文指出,数字治理的推进过程中,公众和中小企业的参与度普遍较低。许多数字治理项目更多是政府与大型科技企业之间的合作,而作为终端用户的公民并未被纳入系统之中。论文强调,数字治理应从满足公众需求的视角出发,而非仅仅从推广企业技术的视角出发。例如,一些数字治理项目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忽视了公众的真实需求,导致项目效果不佳。论文建议,未来的数字治理应更加注重公众和中小企业的参与,确保技术应用能够真正服务于公众需求,而非仅仅成为政府与大型企业之间的利益交换工具。此外,论文还指出,公众参与机制的缺失可能导致数字治理项目偏离公共利益,甚至引发“数字垄断”的风险。

完整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