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总结 #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治理成为公共行政领域的热点,然而在我国基层实践中,数字治理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反而衍生出‘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现象。这种现象表现为政务APP过多、工作微信群成为‘秀场’、基层干部负担加重等问题。本文基于30个公开报道的案例,分析了我国压力型体制与数字治理之间的多维冲突,揭示了基层数字治理执行偏离的深层原因。
本文提出了应对‘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四大措施:合并碎片化的互联网平台、吸纳多元化的治理主体、构建立体化的考评体系、优化数字化的办事流程。这些措施旨在通过整合资源、提升公众参与、优化评估机制和利用先进技术,推动基层数字治理的切实落地,减少形式主义现象的发生。
关键要点 #
论文重要性 #
这项研究揭示了基层数字治理中的形式主义问题,并提出了应对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数字治理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如何避免形式主义、提升治理效能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共同挑战。本文的研究不仅为我国基层数字治理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其他国家的数字治理实践提供了借鉴。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应用,推动数字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深度解读 #
压力型体制 #
压力型体制是我国基层政府运作的核心特征,其基本逻辑是上级政府通过层层发包的方式向下级施加压力,要求其完成各种任务和指标。这种体制在数字治理中表现为基层政府为了应付上级考核而采取的形式主义行为,如过度依赖政务APP、微信群等工具,导致基层公务员的工作负担加重,而实际治理效果却大打折扣。压力型体制与数字治理的核心理念——公民导向、多元协作等——存在根本性冲突,导致基层数字治理在实践中偏离了初衷,演变为“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体制层面进行调整,减少上级对基层的过度干预,赋予基层更多的自主权,使其能够根据公众需求灵活调整治理策略。
形式主义根源 #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是基层数字治理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根源在于压力型体制下的唯上主义与数字治理的公民导向之间的冲突。基层政府在上级的压力下,往往将数字治理视为一种“政治任务”,而非真正服务于公众的工具。这种动机的偏离导致基层政府过度追求形式上的“数字化”,而忽视了实质性的治理效果。例如,许多政务APP和平台虽然数量众多,但功能单一、用户体验差,甚至沦为“僵尸号”。这种形式主义的盛行不仅浪费了大量公共资源,还加重了基层公务员的工作负担,削弱了公众对数字治理的信任。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基层政府的考核机制,减少对形式指标的依赖,更多地关注公众的实际需求和满意度。
多元协作缺失 #
数字治理的核心在于多元主体的协作,但在我国基层实践中,政府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市场和社会力量的参与极为有限。这种一元化的管理模式与数字治理的多元协作理念形成了鲜明对比。政府单独决策、随意运维、自我评价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数字治理平台的质量低下、功能单一,无法真正满足公众需求。例如,许多政务APP的开发和运营完全由政府主导,缺乏企业和公众的参与,导致用户体验差、使用率低。要推动数字治理的健康发展,必须打破政府一元化的管理模式,吸纳更多的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治理,构建多元协作的治理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数字治理的初衷,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碎片化建设 #
数字治理的碎片化建设是基层实践中另一个突出问题。在压力型体制下,各个部门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指标,各自为政,开发了大量的政务APP和平台,导致功能重复、资源浪费。这种碎片化的建设不仅增加了基层公务员的工作负担,还降低了公众的使用体验。例如,许多基层公务员需要同时操作多个政务APP,重复录入数据,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整体性治理的角度出发,整合各个部门的资源和职能,构建统一的数字治理平台,为公众提供一站式、无缝隙的公共服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释放数字治理的潜力,提升基层治理的效率和效果。
未来改革方向 #
基层数字治理的未来改革方向应聚焦于体制调整和技术创新。首先,必须改变现有的压力型体制,减少上级对基层的过度干预,赋予基层更多的自主权,使其能够根据公众需求灵活调整治理策略。其次,应推动多元主体的协作治理,吸纳更多的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数字治理,提升治理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此外,还应充分利用先进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优化数字化的办事流程,提升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例如,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智能化的政务平台,实现政务服务的自动化和个性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数字治理的初衷,提升基层治理的水平和公众的满意度。
完整论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