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总结 #
数字政府治理是政府在信息社会中的全方位变革,旨在通过数字技术提升治理效能和公共服务质量。然而,现有研究较少从公共价值创造的角度探讨数字政府治理的本质。本文基于战略三角模型,重新审视了数字政府治理的构成维度,包括公共价值、合法性与支持、运作能力,并提出了以公共价值创造为目标的数字政府治理理论框架。
本文提出了数字政府治理创造公共价值的实践路径,包括价值建构、价值共创和价值实现三个方面。未来研究应关注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识别公众偏好、公共价值的价值共创机制以及中国政治体制下的公共价值创造行为。本文为数字政府治理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并为未来的研究议程指明了方向。
关键要点 #
论文重要性 #
本文的研究为数字政府治理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强调了公共价值创造在数字政府治理中的核心地位。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政府治理面临着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创造公共价值的挑战。本文提出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为数字政府治理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尤其是在中国政治体制下如何通过数字技术提升公共价值创造能力。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讨公众偏好的识别机制和多元主体参与的价值共创机制,以推动数字政府治理的持续创新和优化。
深度解读 #
公共价值创造 #
公共价值创造是数字政府治理的核心目标之一,论文通过战略三角模型重新审视了数字政府治理的构成维度,包括公共价值、合法性与支持、运作能力。公共价值是公民期望和需求的反映,数字政府治理通过数字技术和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来创造公共价值。合法性与支持维度强调政治授权和社会支持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中国,党的领导贯穿公共价值创造的全过程。运作能力则强调数字技术在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中的作用,通过数据整合和开放共享,数字政府治理能够更精准地满足公民需求。论文提出,数字政府治理的公共价值创造路径应落脚于价值建构、价值共创、价值实现三个方面,未来研究应关注公众偏好的识别、价值共创机制以及中国政治体制下的公共价值创造行为。
数字治理路径 #
论文提出了以公共价值创造为目标的数字政府治理路径选择,强调数字政府治理应通过价值建构、价值共创、价值实现三个步骤来创造公共价值。价值建构是识别和认知公共价值的过程,数字政府治理应超越经济收益,考虑政治和社会目标,如公共服务效率、公民参与和社会福祉。价值共创则强调多元主体的协同作用,政府、市场、公民等主体通过数字技术平台共同创造公共价值。价值实现则关注公共价值的释放和分配,数字政府治理需要通过有效的价值调和机制来平衡不同主体的价值期望,确保公共价值的公平分配。论文指出,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如何通过数字技术识别公众偏好,以及如何在中国政治体制下实现公共价值的共创与共享。
战略三角模型 #
论文基于战略三角模型,提出了以公共价值创造为目标的数字政府治理理论框架。该模型包含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公共价值、合法性与支持、运作能力。公共价值维度强调数字政府治理应以创造公共价值为使命,平衡不同服务所产生的价值,以适应公民的多样化需求。合法性与支持维度则指出,数字政府治理的合法性来源于政治授权和社会支持,特别是在中国,党的领导是公共价值创造的核心保障。运作能力维度则强调数字技术在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中的作用,通过数据整合和开放共享,数字政府治理能够更精准地满足公民需求。论文认为,数字政府治理的成功依赖于这三个维度的最大程度匹配,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讨如何在中国政治体制下优化这一模型的应用。
多元主体共创 #
论文提出,数字政府治理的公共价值创造应通过多元主体共创来实现。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中,政府是公共价值的主要创造者,而在数字政府治理中,政府、市场、公民等多元主体通过数字技术平台共同参与公共价值的创造。多元主体共创的核心在于主体间的互动与协商,不同主体在价值共创过程中扮演不同角色,并通过信任机制和资源共享实现协同效应。论文指出,数字政府治理应通过数字技术打破组织边界,促进多元主体间的合作,特别是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数字技术能够帮助公民更精准地表达需求,政府则能够基于这些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如何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多元主体的价值共创,以及如何通过数字技术优化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
未来研究方向 #
论文提出了未来数字政府治理研究的几个关键方向。首先,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识别公众偏好是未来研究的重要议题,数字技术能够帮助政府更精准地挖掘公民的价值需求,从而更好地满足公众期望。其次,公共价值的价值共创机制是数字政府治理的核心问题,未来研究应探讨如何吸引社会主体主动参与公共价值创造,以及如何协调不同主体间的利益与矛盾。最后,中国政治体制下的公共价值创造是未来研究的重点,不同于西方的政治体制,中国的公共价值创造过程受到党的全面领导,未来研究应深入探讨如何在党的领导下实现公共价值的共创与共享。论文认为,这些研究方向将为数字政府治理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工具。
完整论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