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1. 论文/

技术治理的反思:内涵、逻辑及困境

·2116 words·5 mins
技术治理 技术赋权 公共价值 公共政策 公民参与
Table of Contents

✏️ 施生旭
✏️ 陈浩

要点总结
#

技术治理作为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其内涵和逻辑建构包括三条路径:软技术治理硬技术治理以治理过程为中心的技术治理。软技术治理强调科学理性思维,硬技术治理则注重信息技术与治理手段的结合,而治理过程路径则强调软硬技术在治理场域中的相互作用。然而,当前技术治理实践面临内卷化信息失真价值理性缺失公民参与不均衡等困境,亟需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优化来突破这些局限。

本文通过梳理技术治理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案例,提出了技术治理的自我强化逻辑化简逻辑工具理性等问题。技术治理的自我强化导致制度与技术脱节,化简逻辑则忽视了社会的复杂性,导致信息失真。此外,工具理性的过度强调使得价值理性被边缘化,公民参与不足。为应对这些挑战,本文建议完善制度设计正视技术治理的局限性,并提升公民在治理中的主体性,以推动技术治理的现代化发展。

关键要点
#

论文重要性
#

技术治理作为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其有效性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分析技术治理的内涵、逻辑及困境,揭示了当前技术治理实践中的制度与技术脱节信息失真公民参与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有助于提升技术治理的效能,还能推动政府治理创新,促进社会公平与公民参与。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讨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技术优化来克服技术治理的局限,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深度解读
#

技术治理路径
#

本文提出了技术治理的三条路径,分别是**‘软’技术治理思维路径**、‘硬’技术治理工具路径以及以治理过程为中心的技术治理路径‘软’技术治理路径强调科学理性思维在治理活动中的应用,侧重于体制和机制的科学化设计,如项目制的实施,通过规范化的程序提高治理效率。‘硬’技术治理路径则强调治理手段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如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提升了治理的精准性和效率。以治理过程为中心的路径则将‘软’与‘硬’两个层面结合,强调治理主体在治理场域中通过技术与制度的相互作用实现治理目标。这种多维度的路径建构为技术治理提供了理论框架,但也暴露了技术治理在实践中的局限性,如工具与制度的脱节、信息失真等问题。

技术治理困境
#

技术治理在实践中面临多重困境,主要包括自我强化的内卷化现象信息失真缺陷价值理性缺失以及公民参与不均衡内卷化现象源于技术治理的自我强化逻辑,政府倾向于通过技术升级回避制度性改革,导致技术与制度脱节,治理效果受限。信息失真缺陷则源于技术治理的化简逻辑,试图将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化为数字和指标,忽略了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和非理性因素,导致信息失真。价值理性缺失表现为技术治理过度强调工具理性,追求效率和结果的最大化,忽视了公民参与、公平正义等价值维度。公民参与不均衡则体现在技术赋权的不对称性,政府和企业掌握了更多的技术权力,而公民在治理中处于被动地位,难以有效参与。这些困境揭示了技术治理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亟需通过制度创新和价值重构来突破现有局限。

技术治理逻辑
#

技术治理的逻辑建构基于技术与治理的双重维度,分别从‘软’和‘硬’两个层面展开。‘软’技术治理强调科学理性思维在治理中的应用,如项目制的实施,通过规范化的程序提高治理效率。‘硬’技术治理则强调治理手段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如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提升了治理的精准性和效率。此外,技术治理还强调治理过程的整体性,即‘软’与‘硬’两个层面在治理场域中的相互作用。这种逻辑建构为技术治理提供了理论框架,但也暴露了技术治理在实践中的局限性,如工具与制度的脱节、信息失真等问题。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优化来克服这些困境,推动技术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技术治理未来
#

本文指出,未来技术治理的发展需要突破自我强化的逻辑闭环,完善配套制度设计,搭建完整、有效的技术治理框架体系。技术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需要与社会的复杂性相结合,避免过度依赖数字和指标,引入多元化的治理工具和方式。同时,技术治理应平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在追求效率的同时,注重公民参与、公平正义等价值维度。此外,技术治理应凸显公民的主体性,促进公民利用技术力量积极参与治理活动,构建契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的技术治理新模式。未来的技术治理研究应进一步探讨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优化来克服现有困境,推动技术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技术治理反思
#

本文对技术治理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指出技术治理在实践中的多重困境,如内卷化现象信息失真缺陷价值理性缺失以及公民参与不均衡。这些困境揭示了技术治理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亟需通过制度创新和价值重构来突破现有局限。内卷化现象源于技术治理的自我强化逻辑,政府倾向于通过技术升级回避制度性改革,导致技术与制度脱节。信息失真缺陷则源于技术治理的化简逻辑,试图将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化为数字和指标,忽略了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和非理性因素。价值理性缺失表现为技术治理过度强调工具理性,忽视了公民参与、公平正义等价值维度。公民参与不均衡则体现在技术赋权的不对称性,政府和企业掌握了更多的技术权力,而公民在治理中处于被动地位。这些反思为未来技术治理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完整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