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1. 论文/

智慧政务服务的过程性整合分析

·1628 words·4 mins
智慧政务服务 公共价值 过程性整合 数字治理 服务型政府 数字政府 业务流程改革 公共需求 数字协商 价值共创
Table of Contents

✏️ 卢珂
✏️ 梁照鸿

要点总结
#

自推进放管服改革以来,政府部门通过重组策略进行智慧政务服务的业务再造,但存在服务需求侧低弱位、数字技术工具化等问题。当前智慧政务服务改革中,科层制度主导的技术辅助与内部协同显露出短视化弊端,忽视了人的服务需求,导致政务服务改革缺乏全局统筹性,处于分散化状态。

过程整体性思维导向下的政务服务智慧化改革突破了业务驱动的服务范式,凸显公共价值理念、治理面向多维性、服务过程灵活性等特征。未来政务服务深化改革需注重过程整体性,基于人的需求进行服务设计,发挥整体智治,构建灵活性组织,为完善数字政府治理形态提供可能方案。

关键要点
#

论文重要性
#

这项研究对于推动数字政府转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强调公共价值和过程整体性思维,研究为智慧政务服务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在当前数字治理背景下,研究不仅回应了政务服务供需失衡的问题,还为未来政务服务改革指明了方向,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深远的影响力。


深度解读
#

公共价值导向
#

本文强调了智慧政务服务改革的核心在于公共价值的创造,而不仅仅是技术的应用或流程的优化。传统的政务服务改革往往局限于技术辅助和内部协同,忽视了公众的真实需求,导致服务效果不佳。公共价值导向的智慧政务服务则强调以人民为中心,通过数字协商和灵活的制度安排,持续回应公众的期望集合。这种改革不仅提升了政府的效率,还增强了公众的参与感和满意度。然而,这种改革也面临挑战,例如如何在复杂的治理环境中平衡技术与制度的关系,以及如何确保公共价值的持续生成。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在智慧政务服务中更好地实现公共价值的共创与传递。

过程性思维
#

本文提出了过程性思维作为智慧政务服务改革的重要指导理念。与传统基于业务流程的优化不同,过程性思维强调在不确定和复杂的治理环境中,通过灵活的制度安排和数字协商,持续满足公众的需求。过程性思维的核心在于动态回应,它不仅仅关注服务的输出,而是注重服务过程中的价值共创。这种思维模式有助于打破科层制的束缚,推动政务服务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然而,过程性思维的实现需要克服技术、制度和利益壁垒等多重障碍。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在不同的治理情境中有效应用过程性思维,以实现智慧政务服务的持续优化。

技术赋能局限
#

尽管技术在智慧政务服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本文指出技术赋能并非万能。当前的技术辅助更多体现在业务流程的优化上,而忽视了公众的真实需求和体验。技术工具化的倾向导致政务服务改革仍然停留在科层制的框架内,缺乏对公共价值的深入关注。此外,数据孤岛和信息壁垒的存在也限制了技术的实际效果。未来的智慧政务服务改革需要更加注重技术与制度的双向嵌入,确保技术不仅服务于流程优化,还能真正提升公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治理多维性
#

本文探讨了智慧政务服务改革中的治理多维性,强调从单一的科层制治理向多元主体共治的转变。治理多维性体现在治理主体、治理对象和治理理念的多元化,特别是在数字空间中,政府、市场和社会公众的互动更加频繁和复杂。这种多维性要求智慧政务服务不仅关注技术的应用,还要注重治理结构的灵活性和包容性。然而,治理多维性的实现也面临挑战,例如如何平衡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以及如何在复杂的治理环境中保持公共价值的持续生成。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在智慧政务服务中更好地实现治理多维性的平衡与协调。

未来改革路径
#

本文提出了智慧政务服务改革的未来路径,强调以人为中心的服务设计和整体智治。未来的改革需要更加注重公众的需求,通过技术手段和制度创新,实现政务服务的灵活性和个性化。整体智治的理念要求政府在数字化转型中不仅要提升技术能力,还要注重治理体系的整体性和协同性。此外,未来的改革还需要关注数据弱势群体,确保技术红利能够惠及所有人。然而,这些改革路径的实现需要克服技术、制度和利益壁垒等多重障碍。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在不同的治理情境中有效应用这些改革路径,以实现智慧政务服务的持续优化。

完整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