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1. 论文/

我国数据要素发展水平的测度及时空演进研究

·2015 words·5 mins
数据要素发展水平 综合评价 泰尔指数 核密度 莫兰指数 数字经济 区域差异 空间分布
Table of Contents

✏️ 潘宏亮
✏️ 赵兰香
✏️ 叶璐

要点总结
#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要素的统计核算是制定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 然而,国内外在数据要素的统计核算上尚未达成共识。本研究基于数据要素的内涵和发展态势,从数据基础支撑、数据能力转化和数据行业应用三个维度构建了数据要素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13-2020年全国30个省份及三大区域的数据要素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研究发现,我国数据要素发展水平总体呈增长态势,但区域差异明显,呈现“东-中-西”依次递减的格局。

研究采用了熵权法、泰尔指数和莫兰指数等方法,揭示了数据要素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 结果表明,数据要素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内部差异,东部地区的贡献率最大。数据行业应用的空间分布呈现区域非均衡的发展态势,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研究结论为制定数据要素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参考,揭示了数据要素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演变规律。

关键要点
#

论文重要性
#

这项研究对于理解我国数据要素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演变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揭示了数据要素发展的区域不平衡问题,为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据要素的价值日益凸显,研究结论有助于推动数据要素的深度交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释放数据要素的经济潜力。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数据要素在不同行业的应用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具体影响。


深度解读
#

数据要素测度
#

本论文通过构建数据要素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数据基础支撑数据转化能力数据行业应用三个维度,对2013-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数据要素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研究发现,数据要素发展水平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区域差异显著,呈现“东高西低”的阶梯递减格局。东部地区的数据要素发展水平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数据行业应用的增长最为显著,而数据基础支撑和数据转化能力的增长相对缓慢。此外,研究还发现,区域内部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东部地区的内部差异贡献率最大。这一发现为未来制定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尤其是在推动中西部地区数据要素发展方面。

区域差异分析
#

通过对数据要素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分析,研究发现,我国数据要素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异在2013-2020年间呈波动下降趋势,且差异来源从区域间差异逐渐转向区域内部差异。东部地区的内部差异贡献率最大,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内部差异相对较小。区域差异的缩小主要得益于中西部地区数据要素发展速度的加快,尤其是中部地区的增长速度最快,有效缓解了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马太效应”。这一发现表明,尽管东部地区在数据要素发展上仍处于领先地位,但中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正在逐步缩小区域差距,未来应继续推动中西部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据要素的广泛应用。

空间集聚特征
#

通过全局莫兰指数和局部莫兰指数的分析,研究发现,我国数据要素发展水平在全域空间上表现出正向的空间相关性,尤其是在数据行业应用维度上,空间集聚特征最为明显。长三角地区表现出“高-高”集聚特征,表明该地区的数据要素发展水平较高且对周边地区有辐射带动作用。而西部地区则主要表现为“低-低”集聚特征,表明这些地区的数据要素发展水平较低且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空间集聚特征的变化表明,数据要素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区域内部的努力,还需要通过区域间的协同合作来推动,尤其是在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上,未来应加强区域间的数据要素流动,打破行政壁垒,促进数据要素的市场化配置。

未来政策建议
#

基于研究结果,论文提出了未来推动数据要素发展的政策建议。首先,应全面提升数据基础设施、数据转化能力和数据行业应用的水平,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应加大对互联网基础设施和通信能力的建设,抓住“东数西算”等国家战略带来的发展机遇。其次,应实施全域视角下的数字经济协同发展战略,减少区域间的数字鸿沟,东部地区应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数据要素的跨区域流动。最后,应重视数据要素在产业中的应用,尤其是在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推动数据要素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提升产业的生产效率和附加值。这些政策建议为未来推动数据要素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研究局限性
#

尽管本研究在数据要素发展水平的测度和时空演进分析上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数据来源的局限性,部分省份的数据缺失可能导致测度结果的不完全准确,尤其是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的数据未纳入研究范围。其次,指标体系的构建仍有改进空间,现有的指标体系虽然涵盖了数据基础支撑、数据转化能力和数据行业应用三个维度,但在具体指标的选取上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数据转化能力的衡量主要依赖于电子信息产业的数据,可能无法全面反映数据要素的实际转化能力。最后,空间分析的时间跨度较短,仅涵盖了2013-2020年的数据,未来可以进一步延长研究时间跨度,以更全面地揭示数据要素发展的长期趋势。这些局限性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改进方向。

完整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