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1. 论文/

大数据革命的开放监狱:虚假意识、浮士德交易与数字陷阱

·5628 words·12 mins
大数据 虚假意识 浮士德交易 数字陷阱 信息系统研究
Table of Contents

✏️ Ojelanki Ngwenyama
✏️ Frantz Rowe
✏️ Stefan Klein
✏️ Helle Zinner Henriksen

要点总结
#

研究背景和问题:随着大数据革命的兴起,技术公司通过平台设计和社会实践操纵个体,使其接受数据化和数据资产化,从而为自己带来正向数据网络效应,而个体则承受经济、社会和隐私的负面影响。尽管一些学者对此发出警告,但信息系统研究中关于大数据实践的结构和动力的批判性社会理论(CST)研究仍然稀缺。本文通过海德格尔和马尔库塞的思想,批判性地审视大数据范式,揭示其对个体和社会的深远影响。

方法论和贡献:本文提出了一个批判性社会理论框架,结合虚假意识、数字陷阱和浮士德式交易等概念,分析大数据实践如何通过社会物质结构和关系动态将个体困在数字平台中。通过对微软Viva平台的案例分析,展示了日常数字工具如何塑造我们的现实并使我们陷入开放的监狱。本文呼吁更多的研究来探索数字陷阱问题,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要点
#

论文重要性
#

这项研究揭示了大数据革命背后的社会问题,特别是技术公司如何通过操纵个体的虚假意识,将其困在数字陷阱中。 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个体的隐私和自由受到严重威胁,而技术公司则通过数据资产化积累了巨大的财富。本文的研究不仅为理解这一现象提供了理论框架,还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呼吁更多的学者关注数字陷阱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以保护个体的权利和自由。


图表分析
#

数字陷阱框架图
#

🔼 该图是一个概念框架图,展示了数字陷阱(Digital Entrapment)是如何通过“Enframing/False Consciousness”和“Faustian Bargains”相互作用形成的。图中三个主要概念以椭圆形表示,并用双向箭头连接,表明它们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首先,“Enframing/False Consciousness”(框架/虚假意识)指的是个体对技术的预设观念和对数字世界的片面理解。这种虚假意识使人们在不自觉中接受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隐私泄露、数据滥用等。它如同一个框架,限制了人们对数字技术本质的认知,使之难以辨识数字陷阱的潜在风险。其次,“Digital Entrapment”(数字陷阱)是核心概念,指的是个体因为依赖数字技术而逐渐失去自主权和选择权的困境。这种陷阱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技术设计、社会习惯和商业模式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让个体在不知不觉中被束缚在数字生态中。第三,“Faustian Bargains”(浮士德式的交易)则描述了人们为了获取数字技术带来的便利和利益,而不得不接受一些代价高昂的交易,例如放弃个人数据、隐私权等。这些交易通常是不对等的,数字平台利用用户对技术的依赖和不理解,使其在交易中处于劣势地位。图中用双向箭头连接这三个概念,意味着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Enframing/False Consciousness”强化了“Digital Entrapment”,因为错误的观念使得人们更难摆脱技术依赖。“Digital Entrapment”又反过来加剧了“Enframing/False Consciousness”,因为对技术的过度依赖会进一步限制人们的认知能力。“Faustian Bargains”则是在这一循环中提供驱动力的关键因素,它通过看似有利的交易,诱使人们进入数字陷阱,并进一步巩固虚假意识。图中还有一条从“Faustian Bargains”直接指向“Enframing/False Consciousness”的箭头,这表示人们在做出不理智的数字交易之后,往往会通过自我合理化来进一步接受虚假意识,并为自己的选择辩解。总体而言,该图强调了数字陷阱的形成是复杂的、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不仅仅是个体层面的问题,更是社会结构、技术设计和商业模式共同作用的产物。要理解和解决数字陷阱问题,需要对这三个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和批判性反思。

更多图表分析

关键概念与子概念层级
#

🔼 该表格总结了在批判社会理论(CST)框架下分析大数据实践时使用的关键概念及其子概念,并阐述了这些概念在不同分析层级(个人、行业、社会系统)的适用性。表格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基于海德格尔的概念,包括“框架/虚假意识”和“数字陷阱”。“框架/虚假意识” 进一步细分为“技术意识形态”、“数字习性”和“技术理性”,以及“保障和调节”的子概念,说明了技术如何塑造我们的认知和行为。在分析层面上,这些概念适用于个人、行业和社会系统层面,表明它们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数字陷阱”则涵盖了“数据监视”、“数据化”和“数据资产化”,以及“数据挪用”等概念,显示了大数据实践中数据被收集、利用的方式。这些概念同样适用于所有分析层级。

表格的第二部分引入了马洛(Marlowe)的概念,特别是“浮士德式的交易”。这个概念包含了“剥削制度”、“虚假和欺骗性承诺”和“强制性合同”,以及“操纵制度”,揭示了大数据实践中存在的不平等和权力动态。在分析层面上,“剥削制度”、“虚假和欺骗性承诺”和“强制性合同”适用于个人和行业层面,而“操纵制度”则适用于所有层级。值得注意的是,在“浮士德式交易”的社会系统层面,“强制性合同”被标注为“不适用”,这表明尽管个人和社会都可能受到强制性合同的影响,但在社会系统层面,合同的效力可能不如在个人或行业层面直接。

总体而言,此表通过对关键概念及其子概念的系统呈现,为理解大数据实践的复杂性和多层次影响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它突出了技术意识形态、社会实践和权力动态在大数据时代中交织在一起的方式,并强调了在批判性地分析这些实践时需要考虑的不同层级。

数字陷阱因果关系图
#

🔼 该图是一个复杂的因果循环图,旨在解释“数字陷阱”的形成机制。图中主要展示了技术意识形态、数字习性、技术理性、数据化与资产化、剥削机制、个人数据资产权利、负面数据网络效应、操纵机制、以及虚假承诺等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图中共有三个主要的循环增强回路(以“R”标记),它们分别是围绕“虚假意识”、“数字陷阱”和“浮士德式交易”展开的。 首先,技术意识形态通过影响个体的数字习性(L1),并使个体形成技术理性(L3),而技术理性反过来又增强了技术意识形态(L4),形成了一个正向反馈循环。其次,数字习性使得个体更倾向于认同“数字人”的身份(L2),而这种身份认同又进一步加强了剥削机制(L5),剥削机制通过不断的数据化和资产化(L10),最终导致个人数据资产权利的丧失(L11),同时数据化和资产化又会产生负面的数据网络效应(L12),这些效应反过来又强化了数字人的身份认同(L13),形成了“数字陷阱”的循环。最后,“剥削机制”的创新(L8)和“操纵机制”(L18)都使用了虚假承诺(L19)以达到目的,这些因素与个人数据资产权利的缺失(L15)和负面的数据网络效应(L16)相结合,导致了签订“强制合约”(L20),而这种合约会促进自我合理化(L21),最终形成“浮士德式交易”的循环。此外,图中还存在其他相互作用的路径,比如“数据化与资产化”会增强技术理性(L17),而技术意识形态则会鼓励“剥削机制”的创新(L6)。总的来说,这个图表明,数字陷阱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由多种因素交织影响,形成自我增强的循环,使得个体难以逃脱这种陷阱。该图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数字技术如何通过隐蔽的方式影响我们的生活,并为进一步研究和制定应对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

Microsoft 365平台架构
#

🔼 该图展示了 Microsoft 365 平台的整体架构,并突出了其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图中主要分为两个部分:“Extend Microsoft 365 experiences(扩展 Microsoft 365 体验)“和"Build your experience(构建你的体验)"。左侧部分展示了 Microsoft 365 的核心功能,包括文档、对话、门户、时间线和搜索等,这些是用户日常工作和协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右侧部分则侧重于用户如何利用平台提供的工具来构建个性化体验,包括 Web 应用程序、聊天机器人和代理、设备和原生应用程序、守护程序应用程序、工作流自动化以及分析应用程序。

图表的核心是 Microsoft Graph,它作为 REST API 和 Webhook 的接口,连接了 Microsoft 365、Windows 10 以及企业移动性和安全服务,使得数据在这些平台之间流动和共享。图表的底部标明了 Microsoft Identity,这表明身份验证和授权是整个系统的基础。此外,外部数据通过连接器进入 Microsoft Graph,而处理后的数据则通过 Azure AI 平台和 Microsoft Graph 数据连接输出。这表明平台可以从多个来源获取数据,并使用人工智能进行分析和处理。

整体而言,该图强调了 Microsoft 365 平台的数据驱动特性,以及它如何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增强用户体验和业务流程。该图表明,数据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而是一种战略资源,可以被用来提高生产力,改进工作流程,并提供更深入的见解。这种架构的重点在于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这表明 Microsoft 致力于构建一个完全集成的数据生态系统,以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 该图强调了 Microsoft 365 平台的集成性和数据驱动特性,也揭示了用户数据在整个系统中的重要性和流动性,对理解现代数字化工作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过去四周的通信活动
#

🔼 该图表展示了某用户在过去四周内的通信活动情况,包括聊天和通话、已读邮件以及已发送邮件的数量,并按时间段进行了细致的划分。横轴以小时为单位,从凌晨12点至晚上10点,纵轴则表示通信的数量,最大值达到了10。图表使用堆叠柱状图的形式,每种通信类型都以不同的颜色表示,这有助于直观地展现用户在不同时间段的活动强度和偏好。从图表中可以观察到,该用户的通信活动主要集中在上午8点至下午6点之间,其中以中午12点至下午2点最为活跃,各种通信方式都达到了高峰。上午8点到10点时,用户主要进行聊天和通话,以及阅读邮件。中午和下午时段,用户的聊天和通话量明显增多,同时邮件的阅读和发送量也有所增加。下午6点到晚上10点,用户的活跃度逐渐降低,但仍有一定的邮件活动。凌晨时段,用户的通信活动最为稀疏。值得注意的是,用户在上午和下午都有相对稳定的活动模式,这可能反映了其工作或学习的习惯。此外,图表还显示用户在不同时段的通信偏好,上午更倾向于即时通讯,而中午和下午则更倾向于邮件和聊天混合使用。整体来看,该图表简洁明了地呈现了用户在过去四周的通信习惯和活动模式,为进一步分析其工作效率和时间管理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支持,通过此图表,可以帮助用户了解自己每天的沟通习惯,从而调整沟通方式,合理安排工作时间。

深度解读
#

数字陷阱
#

本文探讨了大数据革命如何通过数据化数据资产化将个体困在数字平台中,形成一种开放式监狱。作者通过海德格尔马尔库塞的理论,揭示了技术公司如何通过平台设计和社会实践,操纵个体接受数据化,进而积累财富。数据网络效应使得技术公司从中获益,而个体则面临经济、社会和隐私的负面影响。论文指出,虚假意识浮士德式交易是数字陷阱的核心机制。个体在享受数字平台便利的同时,逐渐失去了对自身数据的控制权,甚至无法意识到自己被操纵和剥削。微软Viva的案例展示了日常数字工具如何通过数据监控和算法管理,将个体困在数字化的牢笼中。作者呼吁,如果不批判性地审视数字化的虚假意识,我们将继续被技术巨头操纵,失去自由和隐私。

虚假意识
#

虚假意识是数字陷阱的核心概念之一。本文通过海德格尔技术框架理论,指出个体对技术的盲目信任导致了对技术本质的误解。技术公司通过广告和平台设计,塑造了数字习惯,使个体认为技术是中立且必然的进步工具。这种技术理性限制了我们对技术潜在风险的认知,使我们无法看到技术背后的剥削和操纵。微软Viva的案例展示了技术公司如何通过数据驱动的管理工具,塑造员工的工作习惯,进而控制他们的行为。作者强调,虚假意识不仅是个体的认知问题,更是社会结构的产物。技术公司通过不断强化技术意识形态,维持了数字陷阱的稳定性。未来的研究需要探讨如何打破这种虚假意识,恢复个体的理性选择能力。

浮士德式交易
#

浮士德式交易是本文用来解释个体与技术公司之间不平等关系的核心概念。通过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作者类比了个体在数字平台上的选择:为了短期的便利和利益,个体自愿放弃了对自身数据的控制权。这种交易是不对称的,技术公司通过复杂的合同和算法,掌握了大量的用户数据,而个体则无法完全理解这些数据的用途和风险。微软Viva的案例展示了技术公司如何通过虚假承诺和强制性合同,诱使用户接受数据监控。作者指出,这种交易不仅损害了个体的隐私权,还削弱了社会的民主基础。未来的研究需要探讨如何通过法律和监管,重新平衡个体与技术公司之间的权力关系,避免浮士德式交易的继续蔓延。

数据资产化
#

数据资产化是技术公司通过大数据实践积累财富的核心策略。本文指出,个体的日常活动被转化为数据资产,技术公司通过算法分析这些数据,预测用户行为并从中获利。微软Viva的案例展示了技术公司如何通过数据监控和机器学习,将员工的工作行为转化为可量化的指标,进而优化组织绩效。然而,这种数据资产化的过程对个体产生了负面影响,包括经济损失隐私侵害社会排斥。作者强调,数据资产化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和政治问题。未来的研究需要探讨如何保护个体的数据资产权利,避免技术公司通过数据资产化进一步加剧社会不平等。

未来研究方向
#

本文提出了多个未来研究方向,旨在解决数字陷阱问题。首先,研究者需要探讨如何打破虚假意识,恢复个体对技术的批判性认知。其次,研究者应关注数据资产化的社会影响,探讨如何通过法律和监管保护个体的数据权利。第三,研究者需要分析浮士德式交易的机制,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避免个体在数字平台上做出不利于自身的选择。此外,研究者还应关注技术公司的责任,探讨如何通过政策和技术设计,限制技术公司的剥削行为。最后,作者呼吁跨学科合作,结合批判社会理论信息系统研究,提出更具包容性和社会责任感的研究议程,以应对数字化带来的挑战。

完整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