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1. 论文/

人工智能可供性、智能制造平台价值共创与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绩效

·1962 words·4 mins
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 技术可供性实现理论 人工智能可供性 智能制造平台价值共创 数字化转型绩效
Table of Contents

✏️ 马鸿佳
✏️ 林樾
✏️ 苏中锋
✏️ 王亚婧

要点总结
#

研究背景与问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成为提升竞争力的关键。然而,现有研究尚未明确人工智能技术如何通过智能制造平台价值共创影响数字化转型绩效的内在机制。本文基于技术可供性实现理论,探索人工智能可供性对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绩效的影响,并研究智能制造平台价值共创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方法论与贡献:本文通过开发智能制造平台价值共创量表,并基于技术可供性实现理论的“技术可供性—可供性实现—绩效提升”逻辑,提出研究假说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智能制造平台价值共创包含互补企业价值共创和用户价值共创两个关键维度,人工智能自主可供性和交互可供性对数字化转型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智能制造平台价值共创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本文丰富了技术可供性实现理论、价值共创理论和数字化转型理论的研究,并为制造企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实践启示。

关键要点
#

论文重要性
#

研究价值与影响力:本文揭示了人工智能可供性如何通过智能制造平台价值共创提升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绩效的内在机制,填补了现有研究的理论空白。研究不仅丰富了技术可供性实现理论和价值共创理论,还为制造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如何有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了实践指导。未来研究方向可以进一步探索智能制造平台中其他利益相关主体(如政府、科研院所)的价值共创机制,以及不同主体组合对数字化转型绩效的影响。


深度解读
#

AI 可供性
#

本文基于技术可供性实现理论,探讨了人工智能(AI)可供性对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绩效的影响。AI 可供性分为自主可供性交互可供性,两者均对数字化转型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自主可供性通过自主决策、自主学习和自主协调等能力,帮助企业在较少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实现降本增效;而交互可供性则通过人—机交互、人—数交互、人—人交互,帮助企业实时高效地收集、识别和传递信息,提升决策的科学性。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 AI 技术在数字化转型中的独特作用,还为技术可供性实现理论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视角,表明 AI 技术的潜能需要通过企业的具体行为来实现。

价值共创
#

本文提出了智能制造平台价值共创的概念,并将其分为互补企业价值共创用户价值共创两个维度。互补企业价值共创强调制造企业通过智能制造平台与供应链上的互补企业协同实现研发、生产、销售和管理的智能化;而用户价值共创则强调用户参与制造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过程,提升使用价值和体验价值。研究表明,这两种价值共创模式均对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互补企业价值共创通过资源互补和协同创新,帮助企业构建智能供应链;而用户价值共创则通过用户参与,帮助企业实现个性化定制和柔性生产。这一发现丰富了价值共创理论,并为制造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如何利用平台与利益相关者协同创新提供了实践指导。

中介作用
#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智能制造平台价值共创在 AI 可供性与数字化转型绩效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具体而言,AI 自主可供性和交互可供性通过智能制造平台价值共创,间接提升了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绩效。这一发现验证了技术可供性实现理论的核心观点,即技术的潜能需要通过具体的实现行为才能发挥作用。互补企业价值共创在 AI 可供性与数字化转型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更为显著,表明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应更加注重与互补企业的协同合作,整合异质性资源,构建智能供应链。这一结论为制造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如何最大化 AI 技术的潜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数字化转型
#

本文深入探讨了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内在机制,指出 AI 技术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AI 技术的自主可供性和交互可供性不仅直接提升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绩效,还通过智能制造平台价值共创间接推动了企业的智能化、网络化和数字化。自主可供性通过自主决策和自主学习,帮助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生产效率;而交互可供性则通过实时信息收集和分析,帮助企业快速响应市场需求。这一研究为制造企业如何利用 AI 技术实现从“制造”向“智造”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特别是在智能制造平台的应用上,强调了与互补企业和用户的协同创新。

未来研究
#

本文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多个方向。首先,尽管本文提出了智能制造平台价值共创的两个核心维度,但政府、科研院所等非核心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共创作用尚未被充分探讨。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这些主体在智能制造平台中的角色及其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其次,本文主要基于技术可供性实现理论,未来可以结合其他理论框架,如动态能力理论生态系统理论,进一步深化对 AI 技术与数字化转型之间关系的理解。最后,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中国制造企业,未来可以扩展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企业,验证研究结论的普适性。这些研究方向将为 AI 技术与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完整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