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1. 论文/

通用目的技术视角下新一代人工智能的作用机理与治理体系

·1953 words·4 mins
新一代人工智能 通用目的技术 治理体系 ChatGPT 创新使能效应 转型促进作用 体系变革潜力 社会生产力 生产关系
Table of Contents

✏️ 关乐宁
✏️ 徐凌验

要点总结
#

新一代人工智能具有显著的认知、交互和创造能力,其通用目的技术属性日益突出。它通过三大作用机理赋能社会高质量发展:创新使能效应促进新兴技术交叉融合;转型促进作用推动千行百业智能化转型;体系变革潜力推动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全面革新。然而,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也面临技术和社会双重挑战,如基础设施不健全、开源生态不完善、技术落地不充分等技术问题,以及负外部性、法律权责难界定、就业变革等社会问题。

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治理需要从技术和社会双重属性出发。技术属性要求重视技术生产力的转化和社会生产率的提升,社会属性则要求确保技术向善,将价值理念融入技术发展的全生命周期。为此,文章提出了加强系统谋划、健全伦理规约、培育创新生态、完善法律法规、创新监管手段、开展就业促进等治理路径,以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要点
#

论文重要性
#

新一代人工智能作为通用目的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它不仅能够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还能深刻改变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然而,其发展也伴随着技术和社会双重挑战,如基础设施不健全、负外部性、法律权责难界定等问题。因此,研究新一代人工智能的作用机理和治理体系,对于推动其高质量发展、确保技术向善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社会治理将成为关键研究方向。


深度解读
#

AI赋能社会
#

新一代人工智能通过三大作用机理赋能社会高质量发展:创新使能效应、转型促进作用和体系变革潜力。首先,创新使能效应体现在促进新兴技术的交叉融合,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技术创新,并拓宽跨领域的技术融合。其次,转型促进作用表现为推动各行各业的智能化转型,特别是在生产制造、消费服务和国防科技等领域。最后,体系变革潜力则体现在推动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全面革新,形成智能化的新型生产力。这些作用机理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推动了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使得人工智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然而,AI的发展也面临着技术落地不充分、基础设施不健全等挑战,需要进一步的政策支持和创新生态的培育。

AI技术属性
#

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技术属性与社会属性高度融合,技术属性代表着其生产力的发展程度,而社会属性则代表着生产关系的协调程度。技术属性主要体现在AI的认知、交互和创造能力上,尤其是通过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AI能够实现复杂的任务处理和创新。社会属性则体现在AI对社会结构、就业、法律和伦理等方面的影响。这种双重属性的融合使得AI不仅是一种技术工具,更是一种社会变革的驱动力。然而,AI的发展也面临着技术黑箱、法律权责难界定等社会问题,亟需通过伦理规约和法律体系的完善来确保其健康发展。

AI治理挑战
#

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治理面临多重挑战,包括技术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双重挑战。技术属性方面,AI的基础设施不健全、开源生态不完善、技术落地不充分等问题制约了其发展。社会属性方面,AI的负外部性、法律权责难界定、就业变革等社会问题也亟待解决。特别是AI的负外部性,如生成虚假信息、算法歧视等问题,对社会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此外,AI的通用性使得传统的基于场景的监管路径失效,亟需建立新的法律体系和监管手段。未来的治理路径需要兼顾技术创新与社会风险防范,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伦理规约、健全法律体系等手段,推动AI的健康发展。

AI创新生态
#

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创新生态建设是其发展的关键。开源开放的创新生态能够促进技术的快速迭代和广泛应用。当前,国内的开源生态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开源生态的完善需要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共同努力,通过建立开源社区、举办开源大赛、推动开源文化的普及等方式,提升全社会的创新效能。此外,AI的产业链生态建设也至关重要,大型企业可以通过打造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和开发者提供基础设施、平台和模型服务,推动AI技术在千行百业的应用落地。创新生态的培育不仅能够加速AI技术的发展,还能提升我国在全球AI竞争中的影响力

AI就业影响
#

新一代人工智能对就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呈现出“创造性破坏”的特征。AI的广泛应用将导致部分传统岗位的消失,如重复性劳动和低技能岗位,但同时也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如AI技术开发、数据分析和智能设备维护等。然而,就业结构的调整并非无缝衔接,被替代的劳动者可能无法立即胜任新岗位,而新岗位的劳动力供给也可能不足。因此,未来的就业政策需要注重劳动力的再培训和技能提升,通过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推动产学研协同等方式,提升劳动者的数字素养和创新能力。此外,政府和企业还应建立健全再就业促进机制,帮助失业劳动者顺利过渡到新的就业领域,确保AI技术的普及不会引发大规模的社会失业问题。

完整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