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1. 论文/

人工智能技术、任务属性与职业可替代风险: 来自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

·2088 words·5 mins
人工智能技术 任务属性 职业可替代风险 微观层面 经验证据 劳动就业 职业技能 劳动选择偏好 就业政策
Table of Contents

✏️ 王林辉
✏️ 胡晟明
✏️ 董庆

要点总结
#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劳动力市场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本文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通过机器学习模型测算人工智能技术对职业的可替代风险。研究发现,19.05%的中国就业面临高替代风险,尤其是采矿业、制造业和建筑业等行业的替代风险较高。人工智能技术的替代效应主要取决于任务属性,尤其是思维类任务属性对替代风险的影响最大。此外,职业技能宽度越大,职业的可替代风险越低,表明掌握多种技能的劳动者更不易被替代。

本文进一步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对不同职业组群的替代风险差异,发现非程式化认知交互型职业组群的替代风险最低,而程式化非认知交互型职业组群的替代风险最高。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职业替代存在劳动选择偏好,年龄越大、受教育年限越短的劳动者面临更高的替代风险。研究还表明,人工智能技术主要通过缩减劳动工时来降低劳动强度,而非直接替代工作岗位。最后,行业智能化程度的选择应综合考虑任务属性、劳动年龄结构、工作强度、劳动成本和要素禀赋等多重因素。

关键要点
#

论文重要性
#

这项研究揭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力市场的深远影响,尤其是对低技能、程式化职业的替代风险。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劳动力市场将面临更多的职业替代和转型压力。研究结果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重要参考,帮助其制定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冲击的就业政策,如动态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加强劳动者综合技能培训等。此外,研究还强调了行业智能化发展的复杂性,指出行业智能化程度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避免过度依赖技术替代劳动力。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对不同行业和地区的差异化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政策干预缓解技术替代带来的社会不平等问题。


深度解读
#

职业替代风险
#

本文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通过机器学习模型测算人工智能技术引发的职业可替代风险,发现19.05%的中国劳动力面临高替代风险。这一结果表明,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不可忽视。具体而言,采矿业、制造业和建筑业的替代风险最高,而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业的替代风险最低。这一发现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场景密切相关,规则明确且易于编码的任务更容易被自动化取代,而需要创新思维和社交能力的职业则相对安全。此外,研究还发现,职业技能宽度越大,职业的可替代风险越低,这意味着掌握多种技能的综合型人才更能抵御技术冲击。这一结论为劳动力市场的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尤其是在职业培训和高校专业设置方面,应注重培养具备多元化技能的劳动者。

任务属性影响
#

任务属性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职业替代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研究表明,思维能力相关的任务属性对职业可替代风险的贡献率最高,特别是掌握工作技能时间、使用新技术能力和快速反应思考或脑力劳动频率等属性。这些属性评分越高,职业的可替代风险越低。相比之下,繁重体力劳动频率和频繁移动身体位置频率与可替代风险正相关,表明体力劳动和重复性任务更容易被自动化取代。这一发现揭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对不同任务的替代能力差异,思维和社交能力要求高的任务相对安全,而常规任务则面临更高的替代风险。这一结论为劳动者提供了重要的职业发展建议,即通过提升思维能力和社交能力,可以有效降低被人工智能技术替代的风险

职业技能宽度
#

职业技能宽度是影响职业可替代风险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三种方法测算职业技能宽度,发现职业技能宽度越大,职业的可替代风险越低。具体而言,要求多种技能属性的职业(如律师、教师等)比仅要求单一技能的职业(如搬运工、包装工等)更难以被人工智能技术取代。这一发现表明,综合型人才在未来的劳动力市场中更具竞争力。此外,研究还发现,职业技能宽度的扩大可以通过提升劳动者的综合能力来降低替代风险。这一结论为职业培训和高校教育提供了重要启示,即应注重培养具备多元化技能的劳动者,以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挑战。

职业替代组群
#

人工智能技术的职业替代存在显著的组群性特征。根据任务属性的不同,职业可以分为程式化非认知交互型、非程式化非认知交互型、程式化认知交互型和非程式化认知交互型四类。其中,非程式化认知交互型组群的可替代风险最低,而程式化非认知交互型组群的可替代风险最高。这一发现揭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对不同职业组群的替代能力差异,思维和社交能力要求高的职业组群相对安全,而常规任务为主的职业组群则面临更高的替代风险。这一结论为劳动力市场的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尤其是在职业分类和职业培训方面,应注重提升劳动者的思维和社交能力。

劳动选择偏好
#

人工智能技术的职业替代存在明显的劳动选择偏好。研究表明,年龄越大、受教育年限越短的劳动者面临更高的替代风险。这一发现与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密切相关,受教育年限较长的劳动者通常具备更强的综合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人工智能技术的冲击。此外,研究还发现,男性劳动者相对于女性劳动者略高的替代风险,这可能与男性劳动者在常规任务中的比例较高有关。这一结论为劳动力市场的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尤其是在职业培训和失业保障方面,应特别关注年龄较大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者,帮助他们提升技能以应对技术冲击。

完整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