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1. 论文/

拟人化机器人完美代替人工? ——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

·1775 words·4 mins
拟人化机器人 社会排斥 归属感 自我建构 服务机器人 消费者心理 中介效应 社会交流 人工智能 服务营销
Table of Contents

✏️ 孙瑾
✏️ 刘聿瑄

要点总结
#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拟人化机器人在服务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然而,消费者心理因素对其使用意愿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本文基于社会排斥与归属需求理论,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社会排斥如何通过归属感影响消费者对拟人化机器人的使用意愿,并引入自我建构作为调节变量。研究通过三个实验验证了社会排斥降低归属感,进而减少消费者对拟人化机器人的使用意愿,且这一效应在互依型自我建构的消费者中更为显著。

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排斥通过归属感的中介作用影响拟人化机器人的使用意愿。具体而言,社会排斥降低了消费者的归属感,进而减少了对拟人化机器人的使用意愿。此外,自我建构调节了这一中介效应:在独立型自我建构的消费者中,归属感的中介作用不显著;而在互依型自我建构的消费者中,归属感完全中介了社会排斥对拟人化机器人使用意愿的影响。这一发现为企业如何引导消费者使用拟人化机器人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要点
#

论文重要性
#

这项研究揭示了消费者心理因素在拟人化机器人使用意愿中的关键作用,特别是在社会排斥和归属感的影响下。随着服务型机器人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理解消费者心理如何影响其使用意愿对企业至关重要。研究不仅填补了现有文献的空白,还为企业提供了如何通过营造归属感和识别不同自我建构的消费者来优化机器人服务的实践指导。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其他心理因素和情绪对拟人化机器人使用意愿的影响,尤其是在跨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


深度解读
#

社会排斥影响
#

本研究发现社会排斥显著降低了消费者对拟人化机器人的使用意愿。通过三个实验,研究验证了社会排斥通过降低个体的归属感,进而减少消费者对拟人化机器人的使用意愿。具体而言,社会排斥导致个体感受到被忽视或拒绝,进而削弱了他们的归属感。归属感的缺失使得消费者更倾向于寻求与人类的互动,而不是与拟人化机器人进行交互。这一发现揭示了消费者心理状态在技术接受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服务型机器人逐渐取代人工的背景下。企业应关注消费者的心理需求,避免因过度依赖拟人化机器人而导致消费者的负面情绪。

归属感中介
#

研究结果表明,归属感在社会排斥与拟人化机器人使用意愿之间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社会排斥通过降低个体的归属感,进而减少了消费者对拟人化机器人的使用意愿。归属感是人类的基本心理需求,当个体感受到被排斥时,他们会通过补偿性行为来恢复归属感。然而,拟人化机器人无法提供与人类互动相同的社交体验,甚至可能加剧消费者的身份威胁感,进一步削弱其归属感。因此,企业在推广拟人化机器人时,应注重营造归属感,避免因过度依赖机器人而损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自我建构调节
#

研究发现,自我建构调节了归属感在社会排斥与拟人化机器人使用意愿之间的中介作用。具体而言,独立型自我建构的个体在社会排斥后,归属感的降低并不会显著影响他们对拟人化机器人的使用意愿;而互依型自我建构的个体在社会排斥后,归属感的降低会显著减少他们对拟人化机器人的使用意愿。这一发现表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者对拟人化机器人的接受度存在差异。企业在推广拟人化机器人时,应根据消费者的自我建构类型采取不同的策略,例如在互依型文化中,应更加注重归属感的营造。

未来研究方向
#

本研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多个方向。首先,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自我建构是否能够调节社会排斥对归属感的影响,尽管本研究中未发现这一效应,但理论上存在可能性。其次,拟人化机器人的负面情绪(如诡异感)对消费者使用意愿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未来的研究可以深入探讨这些情绪如何与消费者的心理相互作用。此外,未来的研究可以采用田野实验或大数据分析,以提高研究的外部效度。最后,研究还可以探索其他消费者心理因素(如焦虑、孤独感)对拟人化机器人使用意愿的影响。

实践意义
#

本研究为企业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指导。首先,企业应营造归属感强的服务氛围,避免因过度依赖拟人化机器人而导致消费者的负面情绪。其次,企业应根据消费者的自我建构类型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例如,在互依型文化中,企业应注重归属感的营造,而在独立型文化中,企业可以更多地强调拟人化机器人的功能优势。此外,企业应避免完全取代人工服务,保留人类服务员的选项,以满足消费者的社交需求。通过这些措施,企业可以更好地引导消费者接受拟人化机器人,从而提升服务效率和经济效益。

完整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