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1. 论文/

人工智能时代的法律规制基本路径研究

·1848 words·4 mins
人工智能 法律规制 统一规制 核心问题 基本路径
Table of Contents

✏️ 吴雨辉

要点总结
#

人工智能时代的法律规制面临诸多挑战,当前的法律规制在实务中寥寥无几,而伦理规制却占据了主导地位。尽管理论研究活跃,但传统的问题导向研究方式使得学者们陷入纷繁复杂的法律问题中,未能整体推进研究阵线。本文指出,法律规制应优先于伦理和行业规制,并探索统一的法律规制路径,以解决人工智能引发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本文提出了人工智能法律规制的统一路径,强调应沿着人工智能发挥作用的脉络进行类型化分析,锁定核心问题,并遵循基本原则,构建系统性的人工智能法律规制体系。具体而言,本文分析了人工智能的五大法律问题类型,包括技术黑箱、设计不当、主体定位、数据使用和外部性效应,并提出了尊重算法法律化、坚持人本主义价值观、区分数据属性、坚持帕累托改进等基本原则。

关键要点
#

论文重要性
#

本文的研究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法律规制提供了系统性思路,强调了法律规制的优先性和统一路径的必要性。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法律规制的研究和实践亟需跟上技术步伐,避免伦理规制和技术自律的局限性。本文提出的类型化分析和基本原则为未来的法律规制研究提供了框架,有助于推动人工智能法律规制的系统化发展,确保技术进步与社会利益的平衡。


深度解读
#

法律规制优先
#

本文强调了法律规制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优先性,认为其应优先于伦理规制和行业规制等其他手段。作者指出,法律规制不仅具有法定强制力,还能有效预防和遏制恶性事件的发生,而伦理规制和行业规制则因缺乏强制力而难以应对复杂的技术滥用问题。法律规制的核心在于其系统性,不能仅仅停留在具体情境的法律问题解析上,而应探索统一的规制路径。通过类型化分析人工智能引发的法律问题,围绕核心问题进行研究与规制,最终形成系统性的人工智能法律规制体系。这种统一规制的思路不仅有助于解决当前法律规制的碎片化问题,还能为未来的法律实践提供清晰的指导框架。

技术黑箱挑战
#

人工智能的技术黑箱问题是法律规制中的一大挑战。由于算法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人工智能的运行结果往往难以解释,导致法律责任的认定变得困难。技术黑箱不仅源于专业知识壁垒,还因人工智能的自主学习特性而加剧。尽管美欧等国提出了算法透明度和可解释性的要求,但这些要求在实际操作中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技术壁垒使得法律人难以真正理解算法的运行机制;另一方面,过度强调透明度可能限制算法的功能发挥,阻碍技术进步。因此,法律与技术的对话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需要在法律规制和技术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确保法律规制既能有效应对技术黑箱带来的风险,又不阻碍技术创新。

算法歧视问题
#

算法歧视是人工智能设计中的一大法律问题。尽管人工智能表面上不存在价值取向,但算法设计者可能将固有的歧视植入算法,导致程序上的不公。此外,人工智能在学习过程中也可能吸收人类文化中的偏见,进一步加剧歧视问题。算法歧视的根源在于设计者的主观意图,因此,法律规制的重点应放在人工智能的设计者、操作者和所有者等控制人身上。通过确立人工智能设计和使用的基本价值观,要求所有控制人遵守,可以有效减少算法歧视的发生。然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并非易事,需要法律与技术领域的深度合作,确保人工智能的设计符合公平、公正的法治原则。

数据属性争议
#

人工智能使用数据引发的法律问题主要集中在数据的定性和归类管理上。数据的财产属性和自然属性之间的界限模糊,导致隐私权、知识产权和财产权等问题的复杂性。隐私权问题尤为突出,人工智能在数据收集和使用过程中往往侵犯数据主体的隐私权,而现有的匿名化要求在大数据背景下难以实现。此外,人工智能生成物的知识产权问题也引发了广泛争议,如何界定这些生成物的权利归属成为法律规制的难点。数据的财产属性和自然属性需要根据具体情境进行区分,避免简单地将数据划归为财产或隐私。这种区分不仅有助于解决数据利用的正当性问题,还能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外部性影响
#

人工智能的外部性效应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利益失衡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加剧了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对比,导致弱势群体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信息茧房平台垄断是典型的间接外部性效应,前者剥夺了个体的信息自由,后者则通过算法压榨供应商和用户,形成垄断优势。法律规制的核心在于利益平衡,需要通过帕累托改进方案,确保技术进步不损害现有群体的利益。同时,法律规制应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确保他们能够在人工智能时代享有公平的竞争机会。这种利益平衡的考量不仅是法律规制的难点,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

完整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