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1. 论文/

基于专利数据的人工智能就业效应研究 ——来自中关村企业的微观证据

·2228 words·5 mins
人工智能 就业 专利 中关村企业 市场扩大效应 就业结构 计算机视觉 机器学习 自然语言处理
Table of Contents

✏️ 尹志锋
✏️ 曹爱家
✏️ 郭家宝
✏️ 郭冬梅

要点总结
#

人工智能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正在深刻影响全球经济和社会结构。 本文通过匹配2009—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专利数据库和中关村企业调查数据,研究了人工智能对企业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显著促进了就业增长,尤其是在服务业企业中。通过提升企业市场占有率,人工智能推动了就业需求的增加。此外,人工智能还提升了高学历员工、年轻员工和新员工的占比,表明其对就业结构的积极影响。

本文通过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揭示了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微观机制。 研究发现,人工智能通过“市场扩大效应”促进了就业增长,即通过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降低生产成本,扩大了企业市场份额,进而增加了就业需求。此外,人工智能的就业促进效应在不同技术领域和企业类型中存在异质性。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的就业促进效应显著强于专家系统和机器人。同时,人工智能的就业促进效应在规模较大、出口较多的企业以及国有和集体企业中较弱。

关键要点
#

论文重要性
#

本文的研究为理解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微观证据。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对劳动力市场的系统性冲击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本文不仅揭示了人工智能对就业的积极影响,还通过“市场扩大效应”解释了其微观机制。此外,研究还表明,人工智能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具有显著异质性,这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重要参考。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人工智能在不同行业和地区的就业效应,以及如何通过政策干预缓解人工智能带来的结构性失业问题。


深度解读
#

AI促进就业
#

本文通过匹配2009—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专利数据库和中关村企业调查数据,发现人工智能显著促进了企业就业。这一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及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人工智能通过提升企业市场占有率,进而增加就业需求,这一机制被称为“市场扩大效应”。具体而言,人工智能通过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降低生产成本,帮助企业扩大市场份额,从而带动就业增长。此外,研究还发现,人工智能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在不同技术领域和企业类型中存在异质性。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的就业促进效应更为显著,而专家系统和机器人的就业促进效应较弱。同时,人工智能的就业促进效应在大型企业、出口规模较大的企业以及国有和集体企业中相对较小。这一发现为政府和企业制定人工智能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证据。

就业结构变化
#

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人工智能对企业就业结构的影响,发现人工智能显著改变了企业的就业结构。具体表现为:高学历员工、年轻员工和新员工的占比显著增加,而低学历员工、年长员工和工龄较长的员工占比减少。这一现象反映了人工智能的“技能偏向性”特征,即人工智能更倾向于替代低技能岗位,同时创造更多高技能岗位。年轻员工和高学历员工由于具备更强的学习能力和技术适应性,更容易在人工智能驱动的环境中获得就业机会。相比之下,年长员工和低技能员工则面临更大的失业风险。这一发现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重要启示,即需要加强对低技能员工的再培训,帮助他们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新要求,同时为高技能员工提供更多职业发展机会。

市场扩大效应
#

本文提出了人工智能通过“市场扩大效应”促进就业的微观机制。人工智能通过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降低生产成本,帮助企业扩大市场份额,进而增加就业需求。具体而言,人工智能能够通过机器学习等技术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帮助企业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抢占市场份额。同时,人工智能的自动化技术能够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随着企业市场规模的扩大,企业内部的非自动化部门将招收更多的劳动力,从而带动整体就业增长。这一机制在实证分析中得到了验证,表明人工智能不仅通过直接的技术应用影响就业,还通过市场规模的扩大间接促进就业。这一发现为企业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扩展来提升就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技术领域异质性
#

本文通过细分人工智能技术领域,发现不同技术领域对就业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而言,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的就业促进效应较为显著,而专家系统和机器人的就业促进效应较弱。这一差异主要源于不同技术领域的应用场景和技术特征。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业,能够催生新的岗位和商业模式,从而带动就业增长。相比之下,专家系统和机器人更多应用于特定领域,且具有较强的自动化替代效应,因此对就业的促进作用较弱。这一发现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重要启示,即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时,应优先支持那些具有广泛就业促进效应的技术领域,如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同时关注专家系统和机器人对就业的潜在负面影响。

企业类型异质性
#

本文还探讨了人工智能对不同类型企业的就业影响,发现人工智能的就业促进效应在企业规模、出口规模和所有制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而言,人工智能的就业促进效应在大型企业、出口规模较大的企业以及国有和集体企业中相对较小。这一现象可能源于大型企业和出口企业的自动化程度较高,人工智能的边际就业创造效应较弱。此外,国有和集体企业的员工调整具有刚性,人工智能的就业促进效应难以充分发挥。相比之下,私营企业由于更具市场敏感性和灵活性,能够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扩大市场份额,从而带动就业增长。这一发现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重要启示,即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时,应重点关注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帮助它们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扩展来提升就业水平。

完整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