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总结 #
研究背景与问题:本文探讨了服务型制造技术创新对企业劳动要素市场势力的影响。随着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服务型制造技术创新成为提升制造业附加值的重要路径。然而,这种技术创新可能通过要素替代效应和市场规模效应强化企业的劳动要素市场势力,进而影响劳动收入份额。本文旨在揭示这一机制,并通过BERT语言模型进行数据挖掘,实证检验服务型制造技术创新对企业劳动要素市场势力的影响。
方法论与贡献:本文构建了一个理论框架,将要素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和生产率异质性纳入分析,揭示了服务型制造技术创新通过要素替代效应、市场规模效应和搜寻摩擦效应对企业劳动要素市场势力的作用机制。通过BERT语言模型,本文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专利数据库中提取数据,实证检验了服务型制造技术创新对企业劳动要素市场势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服务型制造技术创新总体上通过正向的要素替代效应和市场规模效应显著强化了企业劳动要素市场势力,而搜寻摩擦效应则依生产率水平呈现负向调节作用。
关键要点 #
论文重要性 #
研究价值:本文揭示了服务型制造技术创新对企业劳动要素市场势力的影响机制,为理解制造业转型升级与劳动收入份额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影响力:本文的发现对于制定政策以平衡技术创新与劳动报酬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未来研究方向: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类型服务型制造技术创新的异质性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优化人力资本配置和市场环境来缓解劳动要素市场势力的强化效应。
深度解读 #
服务型制造 #
本文探讨了服务型制造技术创新对劳动要素市场势力的影响,揭示了其在制造业产业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服务型制造技术创新通过要素替代效应和市场规模效应显著增强了企业的劳动要素市场势力。具体而言,服务型制造技术创新通过增加中间品投入,减少了对劳动要素的需求,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工资减价水平。此外,服务型制造技术创新还通过提升企业生产效率,扩大了市场规模,进一步强化了企业的市场势力。然而,这种技术创新对不同生产率企业的影响存在异质性,高生产率企业倾向于设定更高的工资水平,而低生产率企业则倾向于降低工资水平。这一发现为制造业企业在技术创新与劳动报酬提升之间的平衡提供了新的思路。
BERT模型 #
本文采用了BERT语言模型进行数据挖掘,构建了企业层面的服务型制造技术创新代理变量。BERT模型通过对专利摘要的语义识别,有效捕捉了制造业企业内部服务型制造技术创新的发展程度。这一方法不仅弥补了传统投入产出表在微观数据上的不足,还为研究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新的工具。通过BERT模型,本文发现服务型制造技术创新显著提高了企业的工资减价水平,这一结论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依据。此外,BERT模型的应用也为其他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尤其是在处理大规模文本数据时,BERT模型的高效性和准确性使其成为研究复杂经济现象的有力工具。
劳动收入份额 #
本文深入分析了服务型制造技术创新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发现技术创新通过强化企业的劳动要素市场势力,显著降低了劳动收入份额。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主要是由于服务型制造技术创新增加了企业的工资减价水平,导致劳动要素在初次分配中的占比减少。这一发现揭示了技术创新与劳动报酬之间的复杂关系,尤其是在制造业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劳动收入份额却可能受到负面影响。为了缓解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优化劳动要素市场配置、提高人力资本匹配度等政策建议,旨在通过改善劳动要素市场的运行机制,提升劳动收入份额,促进共同富裕。
搜寻摩擦效应 #
本文通过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揭示了搜寻摩擦效应在服务型制造技术创新对企业劳动要素市场势力影响中的调节作用。搜寻摩擦效应是指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劳动要素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企业在设定工资水平时面临的市场摩擦。本文发现,高生产率企业倾向于设定更高的工资水平,从而弱化了搜寻摩擦效应,而低生产率企业则倾向于降低工资水平,进一步加剧了劳动要素市场的扭曲。这一发现为理解不同生产率企业在劳动要素市场中的行为差异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优化劳动要素市场配置的理论依据。
政策建议 #
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多项政策建议,旨在通过优化劳动要素市场配置,提升劳动收入份额,促进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劳动报酬的兼容发展。首先,应加快劳动要素结构转型,培育新时代技能型劳动者,通过提升劳动者技能,削弱技术进步对劳动要素的替代效应。其次,推进劳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优化制度环境,减少劳动要素市场的搜寻摩擦,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完善服务型制造产业政策和研发政策体系,促进服务型制造产业集群发展,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效率,同时确保劳动报酬的合理增长。这些政策建议为制造业企业在技术创新与劳动报酬提升之间的平衡提供了可行的路径。
完整论文 #

















